老年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升高,常见原因包括年龄增长、雌激素缺乏、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等。
骨量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后逐渐流失,成骨细胞活性降低导致骨形成减少,建议通过适度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刺激骨代谢。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骤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加速骨质流失,可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抗骨吸收药物。
长期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影响骨基质矿化,每日应保证800-1000mg钙和400-800IU维生素D摄入,必要时补充碳酸钙D3片。
可能与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疾病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关,通常伴随腰背疼痛、身高缩短等症状,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并监测骨密度。
日常需避免跌倒风险,增加奶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摄入,定期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