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不能治疗胃肠道感染。酒精虽有一定消毒作用,但饮用或摄入酒精会刺激胃肠黏膜,加重炎症反应,甚至导致脱水或肝损伤。
酒精直接接触胃肠黏膜会引发充血水肿,破坏黏膜屏障功能,加重腹痛、腹泻等症状。治疗需避免饮酒,可遵医嘱使用硫糖铝、铝碳酸镁、瑞巴派特等黏膜保护剂。
酒精代谢产物乙醛会促进炎症因子释放,延长感染病程。应停止饮酒并补充电解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蒙脱石散、洛哌丁胺、消旋卡多曲等止泻药物。
酒精可能抑制肠道益生菌群,导致致病菌过度繁殖。需通过酸奶等补充益生菌,严重时可遵医嘱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地衣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
酒精镇痛作用可能延误感染诊治,尤其沙门菌或志贺菌感染需及时抗生素治疗。确诊后医生可能开具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等抗菌药物。
胃肠道感染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适量补充淡盐水,若出现持续发热或血便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