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偏低可能由光照不足、膳食摄入缺乏、吸收障碍、肝肾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补充剂干预、治疗原发病等方式改善。
紫外线B照射皮肤是维生素D主要合成途径,长期室内活动、防晒过度或高纬度地区居住会导致合成不足。建议每日裸露四肢晒太阳15-30分钟,阴雨天可通过强化食品补充。
动物肝脏、深海鱼、蛋黄等天然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不足,或严格素食主义易导致缺乏。可增加三文鱼、强化牛奶等食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维生素D滴剂补充。
克罗恩病、乳糜泻等肠道疾病或胆囊切除术后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D吸收。此类患者需监测血钙水平,医生可能推荐水溶性维生素D制剂或注射剂型。
慢性肾病会降低1α-羟化酶活性,肝硬化影响维生素D羟化过程。这类患者需定期检测25-羟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治疗需在肾内科或肝病科指导下进行。
建议肥胖人群、老年人及孕妇定期检测维生素D水平,日常可进行负重运动促进骨骼健康,合并骨质疏松者需配合钙剂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