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4次阅读
脑血栓急性期治疗主要包括静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治疗需在发病后4.5小时内启动以最大限度挽救缺血半暗带。
1、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首选药物,需在发病4.5小时内使用。尿激酶适用于发病6小时内患者。溶栓治疗可能伴随脑出血风险,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2、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可降低早期复发风险。替格瑞洛可作为氯吡格雷替代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3、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适用于心源性栓塞高风险患者。达比加群酯可用于房颤患者的二级预防。抗凝治疗需监测出血倾向及凝血功能。
4、血管内介入机械取栓适用于大血管闭塞患者,时间窗可延长至24小时。支架置入术可用于动脉狭窄病变。血管内治疗需配合影像评估和围手术期管理。
急性期后需进行康复训练,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复发。定期随访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正常人通常不会出现额叶白质缺血灶,额叶白质缺血灶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脑血管损伤,增加额叶白质缺血灶发生的概率,控制血压有助于预防。
2、糖尿病糖尿病可能引起微血管病变,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血糖管理对预防额叶白质缺血灶很重要。
3、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可能导致额叶白质缺血灶,通常伴随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4、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会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可能导致额叶白质缺血灶,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
建议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有不适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