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0次阅读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胸痛综合征,其核心机制包括冠状动脉狭窄、心肌耗氧量增加及血管痉挛三类病理生理过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脂质沉积形成斑块使血管腔狭窄,血流受限。当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心肌需氧量骤增,狭窄血管无法代偿性扩张,导致供需失衡引发典型劳力性心绞痛。这类疼痛多位于胸骨后,呈压榨感,持续2-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会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即使无显著狭窄也可突发血管收缩,造成变异型心绞痛。此类疼痛常于静息时发作,与寒冷刺激、吸烟等因素相关。部分患者同时存在动脉硬化与痉挛,表现为混合型心绞痛。严重心肌缺血可能损伤心肌细胞,释放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痛觉。
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日常需控制血压血糖,避免过度劳累,戒烟并保持低脂饮食。若疼痛持续超过20分钟或频繁发作,可能提示心肌梗死,须紧急就医进行冠脉造影等检查。长期管理包括规范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药物,必要时考虑支架植入术改善血供。
胸痛与肺痛的判断需结合疼痛部位、性质及伴随症状综合评估。胸痛可能源于心脏、肌肉骨骼或消化道,肺痛多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主要有胸膜炎、肺炎、气胸、肺栓塞、肋间神经痛等病因。
1、疼痛部位
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常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单侧胸壁刺痛伴呼吸加重提示胸膜炎或气胸;肋软骨交界处压痛多为肋软骨炎。肺源性疼痛多位于病变侧胸部,深呼吸或咳嗽时加剧。
2、疼痛性质
心脏缺血性疼痛呈紧缩感或压迫感,可向左肩臂放射;胸膜炎疼痛为刀割样锐痛;肺栓塞可出现突发性剧痛伴窒息感;肌肉骨骼疼痛多为钝痛,随体位变化而改变。肺实质病变通常疼痛较轻,以闷胀感为主。
3、伴随症状
心悸、出汗、恶心提示心源性疼痛;发热、咳嗽、咳痰多见于肺炎;呼吸困难、咯血需警惕肺栓塞;皮肤带状疱疹疹伴烧灼痛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肺痛常与呼吸运动明显相关,可能伴随呼吸音异常。
4、诱发因素
劳累后胸痛缓解考虑胃食管反流,持续加重需排除心梗;深呼吸诱发疼痛常见于胸膜炎;外伤后疼痛多提示肌肉拉伤或肋骨骨折。肺源性疼痛在平卧时可能加重,如胸腔积液导致的体位性疼痛。
5、体征检查
心源性疼痛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心律不齐;胸膜炎可闻及胸膜摩擦音;气胸患者患侧呼吸音减弱;肺炎患者肺部听诊有湿啰音。肺栓塞可能出现下肢肿胀等深静脉血栓体征。
建议出现不明原因胸痛时立即停止活动,测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物掩盖病情,心前区疼痛超过20分钟或伴意识障碍需紧急就医。日常应注意记录疼痛发作时间、持续时间、缓解方式,就诊时向医生详细描述疼痛特征。吸烟者应戒烟,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需定期肺功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