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新生儿

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过高怎么回事?

| 1人回答 | 45次阅读

问题描述:
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过高怎么回事?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陈国栋
陈国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过高可能由胆道梗阻、肝炎、溶血性贫血、Gilbert综合征、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保肝治疗、胆道引流、病因治疗、药物调整、血液净化等方式干预。

1、胆道梗阻

胆道结石或肿瘤压迫导致胆汁排泄受阻,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巩膜黄染、陶土色粪便。需通过超声或MRCP确诊,内镜下取石或手术解除梗阻是主要治疗手段,药物可选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辅助利胆。

2、肝炎

病毒性肝炎或酒精性肝病造成肝细胞损伤,胆红素代谢能力下降。常伴乏力、食欲减退,转氨酶同步升高。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分散片适用于乙肝,水飞蓟宾胶囊可保护肝细胞,重症需静脉输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

3、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过量间接胆红素,超过肝脏处理能力。可见贫血貌、浓茶色尿,Coombs试验可鉴别。轻症补充叶酸片,自身免疫性溶血需用醋酸泼尼松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可能需脾切除。

4、Gilbert综合征

遗传性UGT1A1酶活性降低导致胆红素结合障碍。通常为轻度波动性黄疸,劳累后加重。一般无须治疗,急性发作期可用苯巴比妥片诱导酶活性,避免饥饿和剧烈运动。

5、药物因素

利福平胶囊等药物竞争性抑制胆红素转运,某些抗生素引发溶血。停药后多可恢复,必要时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减轻肝损伤,溶血严重时需输注人血白蛋白。

发现胆红素升高应完善肝功能、血常规、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日常需戒酒、避免肝毒性药物,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肝炎患者需长期随访。黄疸进行性加重或伴意识改变须立即就医,溶血急性发作期间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促进胆红素排泄。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婴儿黄疸多久能退完,如何预防新生儿黄疸

婴儿黄疸可通过光疗、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通常由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等原因引起。生理性黄疸多与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不足有关,病理性黄疸可能与溶血性疾病、感染等因素相关。 1、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7-10天逐渐消退。这种情况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可通过增加母乳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保持婴儿皮肤清洁,避免过度包裹,有助于黄疸消退。 2、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程度重,可能与ABO溶血、Rh溶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黄染、嗜睡、拒奶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建议使用苯巴比妥片5mg/kg/d、茵栀黄颗粒1g/d等药物,必要时进行换血治疗。 3、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出现黄疸持续时间延长,但一般不伴随其他症状。可暂停母乳喂养2-3天,观察黄疸变化,同时监测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后可恢复母乳喂养。 4、感染性黄疸:新生儿感染可能导致黄疸加重,如败血症、尿路感染等。需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医生可能使用头孢曲松50mg/kg/d、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5mg/kg/d等药物,同时配合光疗。 5、遗传性黄疸: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可能导致黄疸,如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等。需进行基因检测确诊,医生可能建议使用苯巴比妥片5mg/kg/d、熊去氧胆酸片10mg/kg/d等药物,必要时进行肝移植手术。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应从孕期开始,孕妇应定期产检,避免感染。分娩后尽早开始母乳喂养,促进婴儿排便,有助于胆红素排泄。保持婴儿皮肤清洁,避免过度包裹,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变化。如果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应及时就医,进行胆红素检测和相关检查,必要时接受光疗或药物治疗。同时,家长应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保持婴儿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黄疸消退。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