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7次阅读
乙肝核心抗体偏高可能由既往感染、疫苗接种、病毒复制活跃、免疫系统异常等原因引起,需结合乙肝表面抗原等指标综合判断。
1、既往感染感染乙肝病毒康复后,核心抗体可长期存在,无需特殊治疗,建议定期复查肝功能。
2、疫苗接种接种乙肝疫苗后可能产生一过性抗体升高,属于正常免疫反应,无须干预。
3、病毒复制活跃可能与乙肝病毒活跃复制有关,常伴随乏力、食欲减退,需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
4、免疫系统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需完善抗核抗体检测,必要时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日常需避免饮酒和肝损伤药物,保持规律作息,建议每3-6个月复查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
乙肝产生抗体后仍有极低概率被传染,主要与抗体水平不足、病毒变异、免疫缺陷、暴露剂量高等因素有关。
1、抗体水平不足乙肝表面抗体滴度低于10mIU/ml时保护力下降,需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必要时补种乙肝疫苗。
2、病毒变异S基因变异可能导致现有抗体无法识别病毒,表现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但HBV-DNA阳性,需通过核酸检测确认。
3、免疫缺陷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术后等免疫抑制人群,抗体保护效果可能失效,需加强暴露后预防并监测HBV标志物。
4、暴露剂量高输入含大量乙肝病毒的血液或针刺伤时,可能突破抗体防御,需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阻断。
建议抗体阳性者仍需避免高危暴露行为,医务人员等高风险人群应每1-2年复查抗体滴度,接触可疑污染源后及时检测HBV-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