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2次阅读
鼻咽癌放化疗可能出现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贫血等症状。骨髓抑制程度与化疗药物种类、放疗剂量、个体差异等因素相关。
1、白细胞减少放化疗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增加感染风险。可通过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非格司亭、聚乙二醇化非格司亭等。
2、血小板降低化疗药物可能损伤巨核细胞,引起血小板减少,表现为出血倾向。治疗可选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或输注血小板,药物包括艾曲泊帕、罗米司亭等。
3、贫血症状红细胞生成受抑制会导致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可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如重组人促红素,严重时需输血支持。
4、骨髓恢复多数患者在治疗结束后2-4周骨髓功能逐渐恢复,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建议保持高蛋白饮食,避免生冷食物,注意口腔卫生和皮肤清洁,减少感染机会。出现发热、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鼻咽镜检查可以初步筛查鼻咽癌,但无法完全排除。鼻咽癌的诊断需结合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评估,影响因素包括病灶位置、检查操作规范性、病理分期等。
1、筛查作用鼻咽镜可直接观察鼻咽部黏膜异常,发现可疑肿物或溃疡,是鼻咽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
2、技术局限黏膜下微小病灶可能被遗漏,部分扁平型病变肉眼难以鉴别良恶性,需依赖病理确诊。
3、辅助检查EB病毒抗体检测、颈部B超、MRI等可补充评估肿瘤范围及转移情况,提高诊断准确率。
4、病理确诊镜下取材活检是金标准,尤其对黏膜正常但临床高度怀疑的病例,需重复活检或深部取材。
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鼻咽镜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完善病理检测,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