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 早搏

永久起搏器护理常规

| 1人回答 | 61次阅读

问题描述:
永久起搏器护理常规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倪新海
倪新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

永久起搏器术后护理需重点关注伤口管理、活动限制、设备监测及生活习惯调整。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起搏器功能、远离强电磁场、监测异常症状等。

1、伤口护理

术后7-10天内需保持植入部位干燥清洁,每日观察有无红肿渗液。洗澡时使用防水敷料保护,避免抓挠或碰撞伤口。若出现持续疼痛、发热或分泌物增多,可能提示感染,需立即就医。缝线通常为可吸收材质,无须拆线,但需遵医嘱更换敷料。

2、活动限制

术后1个月内避免患侧上肢大幅度动作,如举重物、游泳或打羽毛球,防止电极脱位。日常活动以缓慢散步为主,6周后经医生评估可逐步恢复轻度运动。睡眠时建议仰卧或健侧卧位,减少对起搏器部位的压迫。

3、设备监测

每日自测脉搏并记录,若心率低于起搏器设定值或出现心悸、头晕,需及时就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门诊复查心电图和起搏器程控检测,评估电池电量及电极功能。随身携带起搏器识别卡,标注设备型号和参数。

4、电磁防护

避免靠近高压变电站、大型电机设备或磁共振检查(除非起搏器为MRI兼容型)。使用手机时建议距离起搏器15厘米以上,家用电器如微波炉正常使用无影响。机场安检时出示识别卡,避免金属探测器长时间扫描起搏器区域。

5、症状监测

警惕持续胸痛、呼吸困难、持续呃逆或肌肉抽动,可能提示电极穿孔或肌肉刺激。若起搏器部位皮肤变薄发红、设备移位或电池耗尽报警(如心率变慢、头晕加重),需立即联系心脏科医生调整参数或更换电池。

长期护理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促进组织修复,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避免穿着过紧衣物摩擦起搏器,定期进行心肺功能评估。外出时携带急救联系卡,注明起搏器信息及紧急联系人。术后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程控检查,确保设备正常工作,电池寿命通常为6-12年,接近更换期需增加随访频率。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背心中间隐隐作痛

背心中间隐隐作痛可能与肌肉劳损、胃食管反流、心绞痛、胸椎病变或焦虑症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

1、肌肉劳损

长期保持不良姿势或过度使用背部肌肉可能导致劳损,表现为背心区域钝痛,活动时加重。可通过热敷、按摩缓解,避免提重物。若疼痛持续超过一周或伴随肿胀,需排除肌肉拉伤。

2、胃食管反流

胃酸反流刺激食管时可引发胸骨后放射痛,常伴有烧心感。可能与饮食过饱、卧位进食有关。建议少食多餐,避免高脂辛辣食物,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药物。

3、心绞痛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可能出现心前区压迫感并向背部放射,尤其多见于运动后。需立即休息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建议完善心电图检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警惕此症状。

4、胸椎病变

胸椎退行性变或小关节紊乱可导致脊柱周围牵涉痛,晨起僵硬明显。可通过理疗改善,严重者需行胸椎磁共振检查。避免久坐,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有助于减轻负荷。

5、焦虑症

情绪紧张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引发躯体化症状,表现为游走性隐痛伴心悸。可通过腹式呼吸训练调节,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焦虑药物。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症状缓解。

日常应注意保持正确坐姿,避免单侧负重,每40分钟起身活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控制咖啡因摄入。若疼痛反复发作、夜间加重或伴随呼吸困难、冷汗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排查心血管急症。建议定期进行脊柱健康检查,中老年人群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维持骨骼健康。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