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1次阅读
肝癌的基本病机涉及肝细胞异常增殖与多因素相互作用,主要包括慢性肝病进展、致癌物质暴露、遗传易感性、代谢紊乱及免疫微环境失衡等核心机制。
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的主要诱因,病毒持续复制导致肝细胞反复损伤与再生,长期炎症刺激可诱发基因突变。肝硬化是肝癌发生的关键环节,纤维化微环境促进异常肝细胞克隆增殖。酒精性肝病通过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加速肝细胞恶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伴随的胰岛素抵抗也会增加癌变风险。
黄曲霉毒素B1通过诱导TP53基因突变直接损伤肝细胞DNA,常见于霉变谷物长期摄入。亚硝胺类化合物干扰肝细胞代谢酶系统,工业化学物质如四氯化碳可诱发肝细胞坏死与异常增生。长期接触含砷饮用水或氯乙烯等职业暴露,会累积性破坏肝细胞修复机制。
家族性肝癌病例中存在CTNNB1、TERT启动子等基因胚系突变,遗传性血色病导致铁过载可诱发氧化损伤。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患者肝内异常蛋白沉积会持续刺激炎症反应,某些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影响致癌物解毒能力,增加个体对肝癌的敏感性。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升高可促进肝细胞增殖,肥胖相关脂肪因子失调加剧肝脏慢性炎症。高胆固醇血症导致肝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沉积,诱发泡沫细胞形成。代谢综合征伴随的肠道菌群紊乱,可能通过肠肝轴增加内毒素入血风险。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分泌IL-6等细胞因子维持促炎状态,调节性T细胞过度浸润抑制抗肿瘤免疫应答。PD-1/PD-L1检查点通路异常激活导致免疫逃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过度表达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肝星状细胞活化后分泌的细胞外基质成分构成促转移微环境。
肝癌预防需综合管理慢性肝病基础,定期进行甲胎蛋白和超声筛查,避免霉变食物及酒精摄入,控制代谢性疾病指标。已确诊患者应接受多学科评估,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局部消融、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方案,同时注重营养支持与肝功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