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细菌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的途径主要有血行感染、邻近感染灶扩散、直接感染、医源性感染、外伤性感染等。化脓性脑膜炎是细菌侵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急性炎症,需及时就医治疗。
1、血行感染
细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膜是常见途径。病原体可从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侵入血液,突破血脑屏障后引发感染。常见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颈部僵硬等症状。治疗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美罗培南等抗生素,并配合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
2、邻近感染灶扩散
中耳炎、鼻窦炎等头面部感染灶的细菌可直接扩散至脑膜。化脓性中耳炎可能通过骨壁侵蚀或血管通路蔓延,导致耳源性脑膜炎。患者除脑膜刺激征外,常伴有耳痛、耳漏等原发感染症状。治疗需清除原发灶,联合使用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等药物。
3、直接感染
颅脑手术、腰椎穿刺等操作可能将细菌直接带入蛛网膜下腔。消毒不彻底或术后护理不当会增加感染风险。临床表现包括手术部位红肿、异常头痛、意识障碍等。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可降低发生率,发生后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
4、医源性感染
留置导管、脑室引流等医疗操作可能引入条件致病菌。长期住院患者易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耐药菌。症状进展较隐匿,可表现为持续低热、精神萎靡。治疗需拔除感染导管,使用注射用替考拉宁、注射用利奈唑胺等特殊抗生素。
5、外伤性感染
开放性颅脑损伤使细菌通过破损的硬脑膜侵入。常见于交通事故、坠落伤后,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伤口污染、清创不及时会显著增加感染概率。除常规抗感染治疗外,可能需行清创手术,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控制感染。
预防化脓性脑膜炎需注意增强免疫力,及时治疗呼吸道感染等原发疾病。婴幼儿应按时接种流脑疫苗、肺炎疫苗。出现持续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等症状须立即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恢复期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复查脑脊液指标。日常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