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9次阅读
骨结核是指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骨骼系统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肺外结核的常见类型,多继发于肺结核,主要侵犯脊柱、关节等负重部位。
1、病因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播散至骨骼,在局部形成结核性肉芽肿。脊柱结核约占骨结核的50%,其次为髋关节、膝关节等大关节。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及既往肺结核患者更易发生骨结核。
2、典型症状
早期表现为病变部位隐痛,活动后加重,夜间明显。进展期可出现局部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脊柱结核可能引发驼背畸形,严重者导致截瘫。约30%患者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
3、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可见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或死骨形成。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有助于辅助诊断。病理活检发现干酪样坏死或抗酸染色阳性可确诊。需与化脓性骨髓炎、骨肿瘤等疾病鉴别。
4、药物治疗
采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乙胺丁醇片等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疗程需12-18个月。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视力等指标。耐药结核需根据药敏试验调整方案。
5、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骨质破坏、神经压迫或畸形患者,需行病灶清除术、植骨融合术或矫形手术。术前需规范抗结核治疗4-6周,术后继续完成全程化疗。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降低致残率。
骨结核患者应保证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适当补充钙质。急性期需严格卧床休息,使用支具保护病变部位。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关节功能锻炼,避免负重活动。定期复查影像学及炎症指标,观察治疗效果。出现新发疼痛或神经症状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