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7次阅读
非糖尿病患者出现酮中毒可能由饥饿性酮症、酒精性酮症酸中毒、妊娠剧吐、严重感染等原因引起,需根据病因采取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措施。
1、饥饿性酮症长期禁食或极低热量饮食导致脂肪分解过度,产生大量酮体。建议逐步恢复均衡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葡萄糖溶液。
2、酒精性酮症大量饮酒抑制肝糖原分解,同时引发呕吐脱水。需戒酒并补充生理盐水,可配合维生素B1注射液、氯化钾注射液等纠正代谢紊乱。
3、妊娠剧吐孕早期严重呕吐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建议少量多餐,呕吐严重时使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等药物干预。
4、严重感染败血症等感染引发高代谢状态和胰岛素抵抗。需积极抗感染治疗,使用胰岛素注射液控制酮症,配合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
出现不明原因酮中毒应及时就医排查,避免自行用药,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和适度运动。
宝宝吃奶短暂性发抖可能与生理性震颤、温度不适、低血糖、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1. 生理性震颤: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吃奶时用力吸吮可能引发短暂肌肉震颤,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家长需注意观察是否伴随其他异常。
2. 温度不适:环境温度过低或衣物包裹不足可能导致宝宝发抖,家长需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喂奶时适当增加衣物或襁褓。
3. 低血糖:饥饿时间过长可能引发低血糖性颤抖,表现为面色苍白、出汗,建议家长按需喂养,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需特别注意监测血糖。
4. 神经系统异常:可能与缺氧缺血性脑病、低钙血症等病理因素有关,通常伴随拒奶、抽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脑电图或血钙检查。
建议家长记录发抖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避免过度包裹影响散热,若发作频繁或伴随意识障碍需立即儿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