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7次阅读
肺炎胸腔疼可能由肺部感染、胸膜受累、炎症刺激、肌肉牵拉、合并症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止痛处理、胸腔引流、原发病控制、呼吸训练等方式缓解。
肺炎链球菌或病毒侵入肺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刺激肺部神经末梢产生疼痛。患者常伴随发热、咳嗽咳痰,听诊可闻及湿啰音。需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片等抗生素,配合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促进排痰。
炎症波及壁层胸膜时会出现尖锐刺痛,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胸膜摩擦音是特征性体征,可能出现胸腔积液。可选用布洛芬缓释胶囊镇痛,积液量多时需行超声引导下胸腔穿刺术。
炎性介质刺激膈神经或肋间神经引发牵涉痛,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伴有C反应蛋白升高,胸部CT显示肺实变影。除病原治疗外,可短期使用塞来昔布胶囊控制炎症反应。
剧烈咳嗽导致肋间肌或膈肌过度收缩,产生肌肉劳损性疼痛。触诊可见局部压痛,无胸膜摩擦感。建议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外敷,配合腹式呼吸训练减少咳嗽幅度。
合并心肌炎或肺栓塞时可能出现心前区压榨痛,需通过心电图、D-二聚体检测鉴别。若确诊肺栓塞需立即用依诺肝素钠注射液抗凝,心肌炎患者需营养心肌治疗。
肺炎患者应保持半卧位休息,每日饮水1500毫升以上稀释痰液,食用百合银耳羹等润肺食物。疼痛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咯血、呼吸困难时需急诊处理,康复期可进行缩唇呼吸训练改善肺功能。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避免受凉加重症状。
做肺CT通常需要挂呼吸内科或胸外科,具体科室选择需结合症状和检查目的。肺部CT检查主要用于排查肺炎、肺结核、肺结节、肺癌等疾病,也可能与长期咳嗽、胸痛、咯血等症状有关。
呼吸内科是肺部疾病的首选诊疗科室,主要针对感染性、炎症性或慢性气道疾病。若患者出现咳嗽超过2周、咳痰带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或需筛查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应优先选择呼吸内科。该科室医生会根据CT结果判断是否需进行痰培养、支气管镜等进一步检查,并开具对应药物治疗,如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用于细菌性肺炎,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用于痰液黏稠。
胸外科主要处理需手术干预的肺部器质性病变。当CT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如直径超过8毫米的肺结节)、疑似肺癌、气胸、肺大疱等结构异常时,需转诊至胸外科。该科室会评估手术指征,可能涉及胸腔镜微创手术或开胸手术。对于确诊的早期肺癌,可能推荐使用吉非替尼片等靶向药物辅助治疗。
若CT检查已明确提示恶性肿瘤,或患者存在长期吸烟史伴消瘦等危险因素,可直接挂肿瘤科。该科室负责制定放化疗方案,如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联合顺铂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对于疑似转移瘤的患者,肿瘤科会安排全身评估。
突发剧烈胸痛、大量咯血或严重呼吸困难等急症时,应立即挂急诊科。急诊医生会优先安排增强CT排查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危重症,并给予吸氧、止血等紧急处理,如静脉注射酚磺乙胺注射液控制咯血。
健康人群的常规肺部筛查可通过体检中心完成。部分机构将低剂量螺旋CT作为肺癌早筛项目,适用于40岁以上吸烟者或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体检发现异常后需根据报告建议转诊至相应专科。
进行肺部CT前应去除金属饰品,检查时配合屏气动作以保证图像清晰。长期吸烟者、粉尘接触人员建议每年定期筛查,检查后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若报告提示磨玻璃结节等异常,应在3-6个月内复查薄层CT,避免过度焦虑但也不可忽视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