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0次阅读
肠瘘通常属于等渗性脱水或低渗性脱水,具体类型与瘘口位置、体液丢失成分及机体代偿反应有关。肠瘘是指肠道与其他空腔脏器、体表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可导致消化液大量流失。
肠瘘引发的脱水类型主要取决于瘘口位置和丢失液体成分。高位肠瘘如十二指肠或空肠瘘,流失液体富含钠离子、氯离子及碳酸氢根,电解质丢失比例与血浆相近,多表现为等渗性脱水。低位肠瘘如回肠或结肠瘘,丢失液体中钠离子浓度低于血浆,长期未纠正时可能发展为低渗性脱水。肠瘘患者常因消化液持续外漏导致循环血量减少,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
部分特殊情况可能表现为高渗性脱水。当肠瘘合并严重感染、高热或水分摄入不足时,若肾脏浓缩功能正常,可能因水分丢失比例高于电解质丢失而形成高渗状态。但这种情况在肠瘘患者中相对少见,多数仍以等渗或低渗性脱水为主。
肠瘘患者需严格监测24小时出入量及电解质水平,通过静脉补液纠正脱水状态。补液方案应根据脱水类型调整,等渗性脱水以平衡盐溶液为主,低渗性脱水需适当补充高渗盐水。同时应重视营养支持,优先选择肠外营养或经鼻肠管喂养,避免经口进食刺激消化液分泌。建议尽早就医治疗原发病,通过手术修补、生物胶封闭或支架置入等方式关闭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