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呼吸内科 > 肺心病

肺心病形成的原因

| 1人回答 | 68次阅读

问题描述:
肺心病形成的原因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倪新海
倪新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

肺心病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肺栓塞、先天性心脏病等。肺心病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简称,指由肺部疾病引起的心脏病。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导致肺心病最常见的原因。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会导致支气管和肺泡结构破坏,形成肺气肿或慢性支气管炎。这些病变会使肺部气体交换功能下降,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缺氧会引起肺血管收缩,增加肺动脉压力。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治疗上需要戒烟、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噻托溴铵粉吸入剂等,严重时需长期氧疗。

2、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可直接导致右心负荷增加,长期发展可形成肺心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可由慢性肺部疾病、左心疾病等引起。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气促、乏力、胸痛等症状。治疗上可使用波生坦片、安立生坦片等靶向药物,严重者可能需要肺移植。

3、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在睡眠时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导致间歇性低氧血症。长期缺氧会刺激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肺动脉高压。患者常有白天嗜睡、夜间打鼾等症状。治疗上需要减轻体重、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扩大上气道。

4、肺栓塞

反复发生的肺栓塞可导致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长期卧床、手术后、恶性肿瘤等都是高危因素。患者可能出现突发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治疗上需要抗凝治疗,如使用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严重者可能需要溶栓或手术取栓。

5、先天性心脏病

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早期表现为左向右分流,后期可发展为肺动脉高压,最终导致右心衰竭。患者可能有自幼气促、发育迟缓等表现。治疗上需要根据病情选择介入封堵或外科手术矫正畸形。

预防肺心病需要积极治疗基础肺部疾病,戒烟、避免空气污染,保持适当运动增强心肺功能。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需要遵医嘱规范用药,定期复查心功能,注意观察下肢水肿、呼吸困难加重等心功能恶化表现,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日常饮食应低盐、易消化,避免过饱加重心脏负担,保持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睡眠。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肺心病不想吃饭是什么原因呢

肺心病患者不想吃饭可能与胃肠淤血、缺氧、药物副作用、心理因素、代谢紊乱等原因有关。肺心病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因肺部疾病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进而引发全身多系统症状。

1、胃肠淤血

右心功能不全时,血液回流受阻会导致胃肠静脉淤血,消化功能下降。患者可能出现腹胀、恶心等症状,影响食欲。建议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胃肠负担。

2、缺氧

肺心病患者常存在低氧血症,缺氧会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长期缺氧还可能引发代谢性酸中毒,进一步降低食欲。持续低流量吸氧有助于改善症状,家长需注意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变化。

3、药物副作用

治疗肺心病常用的利尿剂如呋塞米片、地高辛片等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也可能导致食欲减退。出现明显副作用时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4、心理因素

长期患病导致的焦虑、抑郁情绪会直接影响食欲。肺心病患者因活动受限、反复住院易产生负面心理。心理疏导和家属陪伴有助于改善情绪性厌食,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抗抑郁药物。

5、代谢紊乱

肺心病可能并发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代谢问题。低钾血症、低蛋白血症都会导致食欲不振。定期监测电解质和营养指标,必要时通过静脉营养补充。建议记录每日饮食情况供医生评估。

肺心病患者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为原则,避免过饱加重心脏负担。可适当增加进餐次数,选择鱼肉、蒸蛋、米粥等食物。注意监测体重变化,若持续食欲不振伴体重下降明显,需警惕心力衰竭加重或其它并发症,应及时就医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保持口腔清洁也有助于改善食欲,餐前可用淡盐水漱口。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