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2次阅读
孩子被电击伤的后遗症主要有皮肤损伤、神经功能障碍、心律失常、肌肉骨骼损伤、心理创伤等。电击伤的严重程度与电压、电流路径、接触时间等因素有关,轻微电击可能仅导致局部皮肤灼伤,严重电击可能引发多器官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1、皮肤损伤
电击伤常导致接触部位皮肤灼伤,表现为红斑、水疱或焦痂。高压电击可能造成深层组织坏死,伤口愈合后易形成瘢痕挛缩,影响关节活动。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迟发性皮肤溃疡,需定期换药并预防感染。
2、神经功能障碍
电流通过神经通路可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神经损伤。常见表现为触电肢体麻木、刺痛或肌力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周围神经麻痹。部分患儿可能遗留长期感觉异常或运动功能障碍,需进行康复训练。
3、心律失常
电流通过心脏可能干扰正常电传导,轻者出现短暂心律不齐,重者可致心室颤动。即使初期心电图正常,部分患儿仍可能在伤后数小时发生迟发性心律失常,需持续心电监测。
4、肌肉骨骼损伤
强电流可引起肌肉强烈收缩导致骨折或关节脱位。电热效应可能导致深部肌肉坏死,释放肌红蛋白引发急性肾损伤。部分患儿后期可能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或异位骨化。
5、心理创伤
电击事件可能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噩梦、恐惧回避等。学龄期儿童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学业退步,幼儿可能产生分离焦虑。建议家长观察情绪变化,必要时寻求心理干预。
电击伤后应定期复查心脏、神经及肌肉功能,伤口护理需保持清洁干燥。康复期可进行适度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瘢痕挛缩。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如鸡蛋、鱼肉、西蓝花等。避免患儿接触裸露电线或潮湿电器,家长需确保家庭用电设备安装漏电保护装置。若出现肢体活动障碍或心理行为异常,应及时至儿科或康复科就诊。
接触被狗舔过的物品一般不会传染狂犬病,狂犬病传播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或抓伤导致皮肤破损,或黏膜接触病毒唾液。传播风险与唾液病毒量、接触方式、皮肤完整性等因素有关。
狂犬病病毒需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完整皮肤接触污染物不会感染。
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短,干燥环境下数分钟失活,物品表面残留唾液传染性极低。
世界卫生组织将接触完整皮肤归为I级暴露,无须处理;黏膜接触需评估后决定是否接种疫苗。
若狗处于发病期且唾液接触开放性伤口,需立即用肥皂水冲洗并接种疫苗。
建议接触不明健康状况犬只唾液后,用流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15分钟,必要时咨询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