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5次阅读
腰椎骨骨折可通过卧床休息、支具固定、药物治疗、微创手术、开放手术等方式治疗。腰椎骨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肿瘤转移、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原因引起。
轻度压缩性骨折可选择绝对卧床4-8周,配合轴线翻身避免椎体进一步塌陷。卧床期间需进行踝泵运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急性期疼痛缓解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
稳定性骨折可佩戴硬质腰围6-12周,限制腰椎屈伸活动。定制支具需贴合脊柱生理曲度,每日佩戴时间不超过12小时,期间需配合核心肌群等长收缩训练。骨质疏松患者需同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急性期可使用注射用帕瑞昔布钠镇痛,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骨质疏松性骨折需长期服用阿仑膦酸钠片抑制骨吸收,联合碳酸钙D3片补钙。疼痛缓解后可采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局部外用。
椎体成形术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通过骨水泥注入恢复椎体高度。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能保留脊柱运动节段,术后3天可戴支具下床活动。微创手术创口小于3厘米,出血量一般少于100毫升。
爆裂性骨折伴神经损伤需行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采用钛网 cage 重建椎体高度。多节段不稳定骨折可选择后路长节段钉棒系统固定,术后需佩戴支具3-6个月。开放手术能彻底解除神经压迫,但可能造成邻近节段退变加速。
腰椎骨折康复期需避免弯腰搬重物,坐位时使用腰椎靠垫维持生理前凸。饮食应保证每日1000毫克钙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恢复后期可进行游泳、平板支撑等低冲击运动增强核心肌群力量,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出现下肢麻木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就医。
瓣膜病变的严重程度需根据具体类型和心脏功能受损情况判断,轻度病变可能无须治疗,重度病变可能需手术干预。瓣膜病变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微创介入、外科手术修复或置换,具体需结合病变位置、症状及并发症综合评估。
心脏瓣膜病变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活动后心悸或疲劳,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风湿性心脏病、退行性钙化、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常见病因,超声心动图能明确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的程度。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如呋塞米片减轻水肿,地高辛片增强心肌收缩力,华法林钠片预防血栓。对于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二尖瓣反流,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或二尖瓣钳夹术可避免开胸。传统开胸手术适用于多瓣膜病变或合并冠状动脉疾病者,生物瓣膜置换后无须长期抗凝但耐久性有限,机械瓣需终身服用华法林钠片。
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荷,流感季节接种疫苗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患者应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和国际标准化比值,观察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倾向。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新发心脏杂音需警惕人工瓣膜感染,及时进行血培养和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