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3次阅读
发烧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反应、中暑等原因引起,血常规正常时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充水分、调整环境温度等方式缓解。
1. 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使用退热贴降低体表温度。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
2. 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退热药,注意药物过敏史及禁忌证。
3. 补充水分发热时体液流失加快,需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加重症状。
4. 环境调节保持室内通风,室温控制在24-26℃为宜,衣着选择透气棉质衣物,避免过度包裹影响散热。
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出现精神萎靡、抽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发热期间可适量食用粥类、果蔬汁等易消化食物。
感冒引起血小板减少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反应、药物影响、骨髓抑制等因素有关,需结合血常规检查明确病因。
1、病毒感染:感冒病毒直接破坏血小板或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表现为皮肤瘀点、鼻出血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利可君片、氨肽素片等升血小板药物。
2、免疫反应:病毒激活免疫系统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引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常见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多,需采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治疗。
3、药物影响:感冒期间服用的解热镇痛药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导致计数下降,停药后多可恢复,必要时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
4、骨髓抑制:严重病毒感染可暂时抑制骨髓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伴随乏力、发热,需输注血小板悬液并治疗原发感染。
感冒痊愈后血小板通常逐渐恢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观察出血倾向,复查血常规监测数值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