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6次阅读
膜性肾病二期患者血压建议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蛋白尿时需更严格管理。血压控制目标需结合肾功能、心血管风险等因素综合评估。
膜性肾病二期患者血压管理需优先考虑肾脏保护。未合并大量蛋白尿时,将收缩压维持在120-130毫米汞柱、舒张压维持在70-80毫米汞柱可有效延缓肾功能恶化。此时可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片,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这两类药物具有降低尿蛋白和肾脏保护作用。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食盐,避免腌制食品。
当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1克时,血压应进一步控制在125/75毫米汞柱以下。此时需联合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必要时添加利尿剂如呋塞米片。需每周监测晨起静息血压,避免夜间血压过低。同时限制蛋白质摄入至每日每公斤体重0.8克,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体重指数应控制在18.5-24之间,肥胖者需逐步减重。
膜性肾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和尿蛋白变化,每1-3个月复查肾功能。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肾毒性药物,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出现水肿或血压波动时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长期维持血压稳定有助于延缓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