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9次阅读
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可通过绝对卧床、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预防血管痉挛、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多由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等因素引起,需紧急处理以降低再出血风险。
1、绝对卧床
患者需保持绝对卧床休息4-6周,头部抬高15-30度,避免任何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动作,如咳嗽、用力排便等。护理人员应协助完成翻身、进食等基础活动,减少患者自主活动。病房环境需保持安静,光线柔和,避免情绪波动刺激血压升高。
2、控制血压
遵医嘱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乌拉地尔注射液等静脉降压药物,将收缩压维持在120-140毫米汞柱范围内。血压监测需每小时进行,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导致再出血。同时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变化,防止过度降压引发脑灌注不足。
3、降低颅内压
对于颅内压增高者,可采用甘露醇注射液、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等脱水剂,每6-8小时静脉滴注一次。必要时行脑室穿刺引流术缓解脑积水。治疗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平衡,记录24小时出入量,防止脱水过度导致肾功能损害。
4、预防血管痉挛
发病后3-14天为脑血管痉挛高发期,需持续静脉泵注尼莫地平注射液,维持血药浓度稳定。同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脑血管流速变化。对于已发生血管痉挛者,可采用球囊血管成形术或动脉内罂粟碱灌注治疗。
5、手术治疗
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动脉瘤者,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行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夹闭术。手术时机需根据Hunt-Hess分级选择,Ⅰ-Ⅲ级患者建议72小时内手术,Ⅳ-Ⅴ级需待病情改善后择期手术。术后仍需持续监测神经系统症状变化。
患者恢复期需长期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3克,适当增加富含镁、钾的深绿色蔬菜摄入。康复训练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循序渐进开展,初期以被动关节活动为主,后期逐步加入平衡训练与认知功能锻炼。家属需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定期复查脑血管影像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