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神经外科 > 颅内肿瘤

颅内肿瘤放疗后增大什么原因

| 1人回答 | 52次阅读

问题描述:
颅内肿瘤放疗后增大什么原因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彭玉平
彭玉平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主任医师

颅内肿瘤放疗后增大可能与肿瘤假性进展、肿瘤复发、放射性坏死等因素有关。放疗后肿瘤体积变化需结合影像学与病理检查综合判断,建议及时复查并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放疗后短期内出现的肿瘤增大可能是假性进展,多见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接受同步放化疗后。该现象与血脑屏障破坏导致造影剂渗漏、局部炎症反应有关,影像学表现为病灶周围水肿带增宽或强化范围扩大,但病理检查无活跃肿瘤细胞增殖。假性进展通常出现在放疗结束后2-6个月内,多数患者无需特殊干预,症状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减轻水肿。

肿瘤复发是放疗后远期增大的常见原因,多发生在原发灶周边或放疗靶区边缘。复发肿瘤生长速度较快,磁共振灌注成像显示局部脑血流量增加,PET-CT可见代谢活性增高。对于局限性复发,可考虑二次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广泛复发则需采用替莫唑胺胶囊等化疗药物或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控制进展。放射性坏死是放疗后1-3年出现的迟发性并发症,影像学表现与肿瘤复发相似,但磁共振波谱分析可见胆碱/肌酸比值降低。轻度坏死可使用甘露醇注射液脱水治疗,严重病例可能需手术清除坏死组织。

放疗后应定期进行头颅磁共振增强扫描监测肿瘤变化,出现头痛加重、肢体无力等新发神经症状需立即就诊。日常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避免剧烈运动及头部碰撞,睡眠时抬高床头15-30度有助于减轻颅内压。心理疏导对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具有重要作用,家属需密切观察其认知功能与情绪状态变化。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颅内肿瘤有哪些种类

颅内肿瘤主要包括神经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和转移瘤等类型,按恶性程度从低到高排列。建议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检查。

1、神经胶质瘤

神经胶质瘤起源于脑内胶质细胞,是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级可分为Ⅰ-Ⅳ级,其中胶质母细胞瘤属于Ⅳ级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癫痫发作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诊断需结合磁共振成像和病理活检,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替莫唑胺胶囊等化疗药物。

2、脑膜瘤

脑膜瘤发生于脑膜组织,多数为良性肿瘤。常见于中老年群体,生长缓慢但可能压迫周围结构。典型症状包括进行性头痛、视力改变或肢体无力。小型无症状脑膜瘤可观察随访,较大肿瘤需行显微外科切除术,部分病例需辅助使用伽玛刀治疗。

3、垂体瘤

垂体瘤起源于垂体前叶,可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两类。功能性垂体瘤可能导致激素分泌异常,如泌乳素瘤会引起闭经泌乳综合征。临床表现包括视野缺损、头痛和内分泌紊乱。治疗选择包括溴隐亭片等药物控制、经鼻蝶窦手术切除或放射外科治疗。

4、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属于良性肿瘤,起源于前庭神经鞘膜。早期表现为单侧耳鸣和听力下降,后期可能出现面神经麻痹。诊断主要依靠增强磁共振检查,小型肿瘤可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大型肿瘤需行枕下开颅肿瘤切除术。术后需关注平衡功能康复训练。

5、转移瘤

转移瘤是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经血行转移至颅内形成,属于继发性肿瘤。常见原发灶包括肺癌、乳腺癌等。患者可能出现多发占位症状,病情进展较快。治疗需结合原发肿瘤情况,可能采用全脑放疗、靶向治疗或姑息性手术,同时需要控制脑水肿症状。

颅内肿瘤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饮食需保证充足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限制高盐高脂食物。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若出现头痛加重、意识改变等紧急症状,须立即就医处理。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