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5次阅读
筋骨疼痛可能由肌肉劳损、骨质疏松、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休息理疗、钙剂补充、抗炎药物、牵引治疗等方式缓解。
1、肌肉劳损:长期姿势不良或过度运动导致肌纤维微损伤,表现为局部酸痛僵硬。建议热敷按摩配合外用双氯芬酸钠凝胶、氟比洛芬贴剂等非甾体抗炎药。
2、骨质疏松:骨量减少使骨骼承重能力下降,易出现脊柱或关节隐痛。需补充碳酸钙D3片、阿仑膦酸钠等抗骨质疏松药物,配合阳光照射。
3、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异常引发关节滑膜炎,晨僵和游走性疼痛为特征。可使用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等免疫抑制剂,联合超声波治疗。
4、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导致下肢放射痛,可能与久坐或外伤有关。急性期需卧床,严重者需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
日常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提重物,适量进行游泳等低冲击运动,疼痛持续加重应及时骨科就诊。
骨折手术后下地时间一般为2-8周,实际恢复速度受骨折类型、固定方式、年龄及康复训练等因素影响。
1、骨折类型:稳定性骨折如单纯胫骨骨折术后2-4周可部分负重,粉碎性骨折或关节内骨折需6-8周以上。
2、固定方式:髓内钉固定早期可部分承重,外固定支架需待骨痂形成后逐步负重,钢板螺钉固定需结合影像学评估。
3、年龄因素:儿童骨折愈合快,2-3周即可尝试站立;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需延长至6周以上,避免二次骨折。
4、康复训练:术后1周开始肌肉等长收缩训练,2周后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4周起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渐进性负重练习。
术后饮食需增加钙质与优质蛋白摄入,遵医嘱定期复查X线,严禁自行提前负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