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97次阅读
掏耳朵流水可能由外耳道损伤、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清洁护理、抗生素治疗、鼓膜修复术等方式处理。
1、外耳道损伤频繁掏耳可能导致外耳道皮肤破损,引发组织液渗出。需停止掏耳并保持干燥,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
2、外耳道炎细菌或真菌感染会引起分泌物增多,伴随瘙痒疼痛。可能与水质污染、湿疹等因素有关,表现为黄色分泌物。可遵医嘱使用氯霉素滴耳液、环丙沙星滴耳液。
3、中耳炎炎症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可能导致脓性液体流出。通常与感冒、鼻窦炎有关,伴随耳闷耳鸣。需口服头孢克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药物。
4、鼓膜穿孔外力或炎症导致鼓膜破裂时会出现水性分泌物。可能与气压伤、异物损伤有关,表现为听力下降。较大穿孔需行鼓室成形术或脂肪填塞术。
避免自行掏耳或进水,分泌物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需及时就诊耳鼻喉科,必要时进行耳内镜检查。
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抗感染、局部护理及饮食调整等方式治疗,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力低下或环境刺激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患儿体温超过38.5℃时建议温水擦浴或退热贴,避免酒精擦拭。家长需每2小时监测体温,若持续高热需就医。
2、药物抗感染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或青霉素V钾片。病毒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可配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缓解症状。
3、局部护理家长需指导患儿用温盐水漱口,每日4-6次。婴幼儿可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洁口腔,避免刺激性食物加重咽痛。
4、饮食调整选择常温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少量多次喂养。避免酸性果汁及坚硬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
保持室内空气湿润,观察患儿呼吸及吞咽情况,若出现拒食、呼吸困难或精神萎靡需立即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