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官科 > 口腔科

牙髓炎和牙龈炎区别

|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问题描述:
牙髓炎和牙龈炎区别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陈勇
陈勇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牙髓炎是发生在牙髓组织的疾病,是属于牙体组织疾病,往往是因为龋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发展而来。临床症状不同,牙髓炎是因牙髓充血,发作时疼痛明显,程度时间会随着病情变化而变化,多呈放射性,而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病变,表现为牙龈红肿,出现血丝,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而牙髓炎是牙齿本身的一种炎症,是指牙齿随牙神经受到细菌的感染而发生的一种炎症,它通常是龋齿一直进展深入到牙髓而引起,通常牙龈炎的疼痛有时并不明显,而牙髓炎的疼痛,临床上比较剧烈会表现为自发痛,冷热刺激痛,或者有时晚间疼痛更加剧烈,很多患者是由于夜间疼痛不能入睡而前来就诊。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干槽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干槽症是由智齿或其他拔牙后的创口血液凝固不完全或血凝块脱落导致的,主要原因可能涉及拔牙创口处理不当、个体生理因素或口腔卫生管理不足等。从遗传、环境外部因素、生理自身因素和病理疾病多方面分析,了解具体诱因并采取适当预防或治疗措施十分重要。 1、遗传: 与遗传相关的因素通常较少,但研究表明血液凝固功能异常可能有一定的遗传背景。如果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则拔牙后的创口恢复速度较慢,更容易出现干槽症。这类患者在拔牙前需要告知并接受额外的抗凝血治疗。 2、环境因素: 吸烟、不当使用吸管或剧烈漱口等行为会增加创口的压力,导致凝血块移动或脱落。不卫生的牙科工具或不当手术操作也会成为风险因素。拔牙后需要避免吸烟、剧烈运动,确保口腔环境干净,并遵循医生给出的具体护理指导。 3、生理因素: 部分人天生口腔血流供应较差,或因年纪增长血运减弱,导致拔牙后伤口愈合速度慢。拔牙前局部炎症或者感染如牙周炎、龋齿导致的感染周围组织未完全清除,也会增加干槽症风险。为避免感染传播,患者应在拔牙前接受相关评估,以及术前的必要抗感染治疗。 4、病理因素: 未正确服用抗生素控制术后感染、带有龋齿或牙周感染的患者易引发干槽症。对于此类患者,可以在拔牙后局部使用抗生素纱布填塞,并定期清理伤口。一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的自愈能力差,也容易发生干槽症,应密切关注伤口的变化。 治疗方面,建议及时到口腔科就诊,由医生进行伤口的清创和填塞治疗。一些常见处理方法包括: ① 使用碘仿纱布或含止痛药的纱布覆盖创口,缓解疼痛和促进愈合; ② 医生可能会使用抗生素药膏、漱口水来控制感染; ③ 涂抹生长因子或局部麻醉剂,促进组织再生与疼痛缓解。 日常护理中需注意温和饮食,避免用创口一侧咀嚼食物;保持口腔清洁,但避免直接刺激拔牙区域,并定期复诊。 干槽症的发生大多可通过预防得以避免,做好术前评估和术后护理,如避免吸烟、按时服药和保护伤口尤为重要。一旦发生不适,应及时就医,避免拖延导致感染扩散或疼痛加剧。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