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8次阅读
输液一般不建议连续扎同一个血管,可能增加血管损伤和感染风险。特殊情况下经专业评估可短期重复穿刺同一血管,但需严格无菌操作和密切观察。
反复穿刺同一血管可能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引发静脉炎或血栓形成。血管壁多次受刺激后弹性下降,可能出现渗液、淤青或局部硬结。长期同一部位输液还可能增加药物外渗风险,尤其输注刺激性药物时易造成周围组织坏死。医护人员通常遵循轮流使用四肢远端至近端血管的原则,优先选择弹性好、直径粗的血管。
危重症患者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前,可能需短期重复使用外周同一血管维持治疗。新生儿或极度消瘦等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可谨慎选择原有穿刺点附近进针。肿瘤患者化疗时为保护血管,经评估后可能采用留置针延长单根血管使用周期,但需配合敷料定期更换和血管评估。
输液期间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条索状硬结或输液速度异常时,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处理。日常可通过热敷促进血管修复,避免穿刺侧肢体提重物或剧烈活动。选择资质规范的医疗机构进行输液治疗,能有效降低血管并发症风险。
腹主动脉瘤较大时站着可能扪及搏动,但多数情况下无法直接触及。腹主动脉瘤是腹主动脉局部异常膨大形成的血管病变,其是否可触及与瘤体大小、位置及患者体型密切相关。
当腹主动脉瘤直径超过5厘米且位置表浅时,站立状态下可能感受到脐周或上腹部的搏动性包块,尤其体型消瘦者更易发现。这种搏动通常与心跳同步,触诊时有膨胀性搏动感,可能伴随轻微压痛。但需注意,肥胖或腹壁较厚的患者即使存在较大瘤体也难以触及,且部分瘤体可能向腹膜后生长,进一步降低触及概率。
若腹主动脉瘤较小或位置较深,站立时一般无法扪及搏动。早期腹主动脉瘤多无典型症状,常通过超声或CT检查偶然发现。但瘤体破裂风险随直径增大而升高,突发剧烈腹痛、背痛或休克需立即就医。
怀疑腹主动脉瘤时应避免剧烈运动或腹部按压,及时进行超声、CTA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控制血压、戒烟可延缓瘤体进展,直径超过5厘米或增长迅速者需评估手术指征。日常需监测血压和症状变化,定期随访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