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1次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的慢性炎症进程通常分为内皮功能障碍、脂质沉积、炎症反应、斑块形成和斑块破裂五个步骤。
1、内皮功能障碍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步骤,高血压、高血糖或吸烟等因素会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内皮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并增加血管通透性,促使单核细胞黏附于血管壁。这一阶段尚无特异性药物干预,需通过控制血压、血糖和戒烟等措施延缓进展。
2、脂质沉积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透过受损内皮进入血管内膜,被氧化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巨噬细胞吞噬氧化脂质后转化为泡沫细胞,堆积形成脂质条纹。临床常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药物调节血脂,同时需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
3、炎症反应
泡沫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促炎因子,激活平滑肌细胞迁移并加剧炎症。持续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增厚,可检测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抗炎治疗可选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斑块形成
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分泌胶原纤维,与泡沫细胞共同形成纤维帽覆盖的粥样斑块。斑块可能造成血管腔狭窄,出现心绞痛等症状。此时除他汀类药物外,可能需联合使用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聚集。
5、斑块破裂
不稳定斑块的纤维帽在基质金属蛋白酶作用下变薄破裂,暴露促凝物质引发血栓形成。这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环节,需紧急使用替格瑞洛片等抗栓药物,必要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建议定期监测血脂、血压等指标,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和规律运动。已确诊患者应遵医嘱长期用药,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诱发斑块破裂。出现胸闷、肢体麻木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通过血管超声或冠脉造影评估斑块稳定性。
腹主动脉瘤较大时站着可能扪及搏动,但多数情况下无法直接触及。腹主动脉瘤是腹主动脉局部异常膨大形成的血管病变,其是否可触及与瘤体大小、位置及患者体型密切相关。
当腹主动脉瘤直径超过5厘米且位置表浅时,站立状态下可能感受到脐周或上腹部的搏动性包块,尤其体型消瘦者更易发现。这种搏动通常与心跳同步,触诊时有膨胀性搏动感,可能伴随轻微压痛。但需注意,肥胖或腹壁较厚的患者即使存在较大瘤体也难以触及,且部分瘤体可能向腹膜后生长,进一步降低触及概率。
若腹主动脉瘤较小或位置较深,站立时一般无法扪及搏动。早期腹主动脉瘤多无典型症状,常通过超声或CT检查偶然发现。但瘤体破裂风险随直径增大而升高,突发剧烈腹痛、背痛或休克需立即就医。
怀疑腹主动脉瘤时应避免剧烈运动或腹部按压,及时进行超声、CTA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控制血压、戒烟可延缓瘤体进展,直径超过5厘米或增长迅速者需评估手术指征。日常需监测血压和症状变化,定期随访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