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7次阅读
动静脉瘘通常需要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血管造影、超声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式确诊。动静脉瘘是指动脉和静脉之间出现异常连接,可能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严重时可引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1、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触诊、听诊等方式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动静脉瘘。触诊可发现局部震颤或搏动性肿块,听诊可能闻及连续性血管杂音。体格检查有助于初步定位瘘管位置和评估血流动力学影响,但无法明确瘘管的具体形态和范围。
2、影像学检查:
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动静脉瘘的解剖结构。这些无创检查可准确判断瘘管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评估远端组织的血液灌注情况。影像学检查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动静脉瘘的金标准。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可动态观察血流方向和瘘管形态,精确测量血流速度和分流量。血管造影既能明确诊断,又可为介入治疗提供实时引导,但属于有创检查。
4、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无创评估动静脉瘘的血流特征。检查能显示异常血流信号,测量血流速度和血管直径,计算心输出量变化。超声检查简便易行,适用于动态监测和术后随访,但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
5、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评估全身状况。长期动静脉瘘可能导致红细胞增多、凝血功能异常等改变。实验室检查虽不能直接诊断动静脉瘘,但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参考价值。
确诊动静脉瘘后,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局部压迫,防止瘘管破裂出血。饮食上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铁剂,预防贫血。定期复查超声监测瘘管情况,如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根据医嘱选择保守观察、介入栓塞或手术治疗,切勿自行处理瘘管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