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内分泌科

儿童后脖颈淋巴结肿大

| 1人回答 | 43次阅读

问题描述:
儿童后脖颈淋巴结肿大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周小凤
周小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副主任医师

儿童后脖颈淋巴结肿大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淋巴结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淋巴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肿块、压痛、发热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1、上呼吸道感染

儿童后脖颈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扁桃体炎等。病毒或细菌感染可导致局部免疫反应,引发淋巴结增生。患儿可能伴有鼻塞、咽痛、咳嗽等症状。治疗以抗感染和对症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药物。家长需注意监测体温变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淋巴结炎

细菌感染直接侵袭淋巴结可引起淋巴结炎,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患儿可能出现发热、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治疗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奇霉素颗粒等。家长应避免挤压肿大淋巴结,观察有无化脓迹象。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导致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后脖颈部位常见。患儿多伴有咽峡炎、肝脾肿大、持续发热等症状。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严重时可使用更昔洛韦分散片等抗病毒药物。家长需注意患儿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脾破裂。

4、结核病

淋巴结结核可表现为后脖颈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可能形成窦道或破溃。患儿多有结核接触史,可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确诊需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病理检查等。治疗需长期联合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物。家长应做好隔离防护,保证营养支持。

5、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可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患儿可能伴有不明原因发热、体重下降、夜间盗汗等症状。确诊需依靠淋巴结活检和免疫组化检查。治疗需根据分型采用化疗方案,如使用环磷酰胺注射液、长春新碱注射液等。家长需配合医生做好长期治疗和随访计划。

家长发现儿童后脖颈淋巴结肿大时,应注意观察淋巴结大小、质地、活动度及伴随症状,记录持续时间。日常护理中应保证充足休息,提供易消化、高蛋白的饮食,如鸡蛋羹、鱼肉粥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适当补充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肿大未消退或持续增大时须及时复诊,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注意与其他儿童保持适当距离,防止交叉感染。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甲状旁腺激素正常值是多少

甲状旁腺激素的正常值通常在15-65 pg/mL之间,具体范围可能因实验室和检测方法的不同而略有差异。甲状旁腺激素是由甲状旁腺分泌的一种重要激素,主要参与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维持骨骼健康。 1、激素功能:甲状旁腺激素通过促进骨钙释放、增加肾脏对钙的重吸收以及激活维生素D,间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从而维持血钙水平的稳定。当血钙水平降低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反之则减少。 2、检测意义:甲状旁腺激素的检测常用于评估钙代谢异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疾病。例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能导致高钙血症,而功能减退则可能引发低钙血症。 3、影响因素: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性别、饮食习惯、药物使用等。例如,老年人由于骨代谢减慢,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可能略高;某些药物如利尿剂也可能影响激素水平。 4、异常解读: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异常可能提示甲状旁腺疾病、肾脏疾病或骨骼疾病。例如,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可能提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而水平降低则可能提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或维生素D缺乏。 5、临床建议:对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异常的患者,医生通常会结合血钙、血磷、维生素D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或进一步实验室检测,以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中,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鱼类、豆制品等,有助于维持甲状旁腺激素的正常水平。同时,定期体检,关注血钙、血磷等指标的变化,对于早期发现和预防甲状旁腺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