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8次阅读
胃肠DR检查主要用于筛查胃肠道的结构性病变,常见可检出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肠梗阻、胃肠息肉、消化道肿瘤等。该检查通过X线造影技术观察胃肠形态及蠕动功能异常。
1、胃炎
胃肠DR可显示胃黏膜粗糙、皱襞增厚等慢性胃炎特征。胃炎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有关,典型症状包括上腹隐痛、餐后饱胀。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胶体果胶铋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药物,同时需调整饮食结构。
2、胃溃疡
检查可见胃壁龛影或黏膜凹陷,深度超过黏膜肌层即可诊断为胃溃疡。常见诱因包括应激、胃酸分泌异常,表现为规律性上腹痛伴黑便。治疗需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枸橼酸铋钾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药物,严重者可能需内镜下止血。
3、肠梗阻
DR影像可见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机械性梗阻征象。多由肠粘连、肿瘤压迫导致,临床出现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初期可通过胃肠减压管缓解,完全性梗阻需手术解除病因,常用术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
4、胃肠息肉
表现为胃肠腔内圆形充盈缺损,表面光滑者多为良性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或慢性炎症刺激相关,较大息肉可引起便血、肠套叠。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病理确诊后需定期复查。
5、消化道肿瘤
可发现胃肠壁僵硬、不规则充盈缺损等恶性征象。胃癌常见于胃窦部,结肠癌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区。早期肿瘤多无症状,进展期可能出现消瘦、呕血、排便习惯改变。确诊需结合病理活检,治疗包括根治性手术配合放化疗。
胃肠DR检查后建议24小时内增加饮水量促进造影剂排泄,检查前需严格禁食6-8小时。若检出异常结果应及时进行胃镜或肠镜复查,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规律进食并控制烟酒摄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胃肠专项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