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2次阅读
多动症在中医角度主要与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失调、饮食失节、气血瘀滞、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多动症属于“脏躁”“健忘”等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衡密切相关。
部分患儿因父母体质偏弱或孕期调养不当,导致先天肾精亏虚。肾主骨生髓,髓海不足可影响脑神发育,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多动冲动。中医常采用益肾填精法调理,如服用六味地黄丸、孔圣枕中丹等中成药,配合针灸刺激肾俞、太溪等穴位。
长期情志不畅或突受惊吓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肝主疏泄,郁久化火可上扰心神,出现烦躁多动、易怒等症状。治疗需疏肝解郁,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配合耳穴压豆调理肝经,家长需注意营造平和家庭环境。
过食肥甘厚味或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痰热上蒙清窍可致多动不安。中医建议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含人工添加剂食品,可服用保和丸健脾消积,配合陈皮、山楂等药食同源食材调理。
产伤、外伤或久病可能导致脑络瘀阻。气血运行不畅会影响神志调摄,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伴肢体抽动。治疗需活血通络,常用通窍活血汤加减,配合推拿疏通经络,家长需观察患儿有无外伤史。
心脾两虚或肝肾阴虚等复合病机常见于病程较长者。心脾不足可致神不守舍,阴虚阳亢则出现多动躁扰。需辨证使用归脾汤、知柏地黄丸等方剂,配合静坐、八段锦等传统养生方式综合调理。
中医治疗多动症强调辨证论治与整体调理,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日常需保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太极拳等舒缓运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长时间接触电子屏幕。家长应耐心引导,通过亲子互动帮助患儿建立行为规范,必要时可结合耳穴贴压、小儿推拿等非药物疗法辅助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