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6次阅读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可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社会支持、定期复诊等方式治疗。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通常由遗传因素、脑结构异常、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压力、生物节律紊乱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需遵医嘱使用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药。碳酸锂缓释片常用于控制躁狂发作,丙戊酸钠片可预防情绪波动,喹硫平片有助于缓解混合发作。药物需长期规律服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治疗期间可能出现手抖、口干等副作用,需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2、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可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减少情绪波动。家庭治疗能改善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方式,减轻环境压力。心理教育让患者了解疾病特点,提高治疗依从性。团体治疗提供同伴支持,减少病耻感。这些干预需由专业心理师定期开展。
3、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生物钟,建议固定就寝和起床时间。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促进内啡肽分泌,每周锻炼3-5次。避免酒精和咖啡因摄入,这些物质可能诱发情绪波动。记录情绪日记有助于早期识别复发征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4、社会支持
加入患者互助组织可获得情感支持和实用建议,减轻孤独感。与亲友保持开放沟通,帮助他们理解疾病特点。职场或学校可申请合理调整,如弹性工作时间。社会工作者能协助解决住房、就业等实际问题,减少生活压力源。
5、定期复诊
每月至少一次精神科随访,医生会根据症状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定期检测血药浓度确保用药安全,如碳酸锂需维持特定血药水平。每年进行全面体检,监测代谢综合征等药物副作用。出现严重情绪波动或自杀念头时须立即就医。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需建立长期治疗计划,家属应学习疾病管理技巧。保持均衡饮食,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摄入。避免过度劳累和睡眠剥夺,这些可能诱发发作。创造稳定生活环境,减少重大生活变故。通过综合干预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维持正常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