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6次阅读
打退烧针后出现体温过低时,需立即停止退热措施并采取保暖复温。体温过低可能与药物过量、个体敏感或散热过度有关,建议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并就医评估。
退烧针通常含有解热镇痛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或赖氨匹林粉针,过量使用可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低体温。此时应移除冰袋、擦干汗液,更换干燥衣物,用毛毯包裹四肢和躯干,避免直接接触过热水袋以防烫伤。可饮用温热的糖盐水补充能量和电解质,室温建议维持在24-26摄氏度。若体温低于35摄氏度或出现寒战、意识模糊,需急诊处理。
部分患者因体质特殊对退热药反应强烈,如儿童、老年人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使用退烧针后可能出现体温骤降。这类人群用药前应严格核对剂量,用药后每3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体温过低时禁止酒精擦浴或继续服用退热药物,可采用暖风机提高环境温度,重点加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区域。如伴有皮肤苍白、呼吸减慢等表现,可能已发生轻度低体温症,需静脉补充加温的生理盐水。
退烧针后体温过低需警惕继发感染或败血症可能,这类疾病本身会导致体温调节异常。就医后医生可能检查血常规、降钙素原等指标,严重时需使用加温毯或体外循环复温。恢复期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小米粥、南瓜羹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胃肠负担。每日监测体温3次直至稳定,若反复出现低温波动或伴有心率失常,需进一步排查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