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3次阅读
肠梗阻造成的腹胀排便困难需根据梗阻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禁食、胃肠减压、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肿瘤、粪石嵌塞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腹胀、腹痛、呕吐及停止排便排气。
1、禁食与胃肠减压
完全性肠梗阻患者需立即禁食,并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抽出胃肠道内积存的气体和液体。此举可降低肠腔内压力,缓解腹胀症状,同时避免食物加重肠道负担。胃肠减压期间需密切观察引流液性状和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静脉补液支持
因呕吐和禁食可能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需建立静脉通道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及氯化钾等。补液量应根据患者尿量、血压、皮肤弹性等调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严重营养不良者可考虑静脉营养支持。
3、药物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甘油灌肠剂软化粪便促进排出,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缓解肠道痉挛性疼痛,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预防肠道菌群移位导致的感染。麻痹性肠梗阻可短期使用新斯的明注射液刺激肠蠕动,但机械性梗阻禁用促动力药。
4、灌肠通便
对于低位不完全性梗阻,可采用温盐水或开塞露灌肠软化粪便。操作时取左侧卧位,灌肠液温度保持38-40℃,灌注速度宜缓慢。灌肠后指导患者保留5-10分钟再排便,重复进行2-3次可增强效果。禁忌用于疑有肠穿孔或绞窄性梗阻者。
5、手术治疗
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完全性梗阻、疑有肠绞窄或肿瘤性梗阻需行急诊手术。常见术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口术。术后需持续胃肠减压至肠功能恢复,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并早期下床活动预防再次粘连。
肠梗阻缓解后应从清流质饮食开始逐步过渡,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保持适量步行运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便秘者可长期服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调节肠道功能。出现反复腹胀或排便习惯改变应及时复查肠镜。
尿常规检查胆红素偏高可能由生理性因素、胆道梗阻、溶血性疾病、肝炎或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治疗原发病或停用相关药物等方式改善。
1、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空腹时间过长或检查前摄入大量胡萝卜素可能导致尿胆红素短暂升高。这类情况通常无伴随症状,复查后数值可恢复正常。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饥饿,检查前24小时减少高色素食物摄入。
2、胆道梗阻
胆结石、胆管肿瘤或胰头癌等疾病可能阻塞胆汁排泄,导致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患者可能出现黄疸、陶土样便和皮肤瘙痒。需通过腹部超声或MRCP明确诊断,治疗包括胆管取石术、胆管支架置入等。药物可选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
3、溶血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蚕豆病或输血反应等会使红细胞大量破坏,未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脏处理能力。可能伴随贫血、浓茶色尿和脾肿大。需完善Coombs试验、G6PD酶活性检测,治疗需用醋酸泼尼松片、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严重者需输血。
4、肝炎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造成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常见症状有乏力、恶心和肝区疼痛。需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保肝治疗可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分散片。
5、药物影响
利福平胶囊、异烟肼片等抗结核药,或磺胺类抗生素可能干扰胆红素代谢。通常停药后数值可下降,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若出现眼黄尿黄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发现尿胆红素升高应避免高脂饮食,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促进排泄。伴有皮肤瘙痒者可用温水擦浴,忌抓挠。建议2周后复查尿常规,持续异常者需完善肝功能、肝胆影像学检查。妊娠期女性出现尿胆红素阳性需优先排除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