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消化内科

降结肠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问题描述:
降结肠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陈国栋
陈国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降结肠炎可能由感染性因素、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药物刺激、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降结肠炎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方式干预。

1、感染性因素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降结肠炎的常见诱因,如志贺菌、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侵袭肠道黏膜,导致局部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伴水样便或血便,粪便检查可见白细胞或病原体。治疗需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同时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

2、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反应过度激活可能攻击结肠组织,引发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炎症。该类型常伴随关节痛、口腔溃疡等肠外表现,结肠镜检查可见连续性糜烂病灶。需长期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醋酸泼尼松片等控制免疫反应,严重时需生物制剂干预。

3、肠道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高脂饮食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条件致病菌过度增殖可损伤降结肠黏膜屏障。患者常见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粪便菌群检测可明确失衡状态。建议配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并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4、药物刺激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抗生素等药物可能直接刺激结肠黏膜或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导致化学性结肠炎。典型表现为用药后突发腹痛与血便,肠镜可见黏膜充血。需立即停用致病药物,改用硫糖铝混悬凝胶保护黏膜,必要时静脉营养支持。

5、遗传因素

部分降结肠炎患者存在NOD2等基因突变,导致家族中多代出现炎症性肠病。此类患者发病年龄较轻,可能合并皮肤或眼部病变。除常规治疗外需定期监测癌变风险,家族成员建议进行基因筛查与早期预防。

降结肠炎患者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及高脂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米粥、蒸蛋等低渣食物,急性期可暂时采用肠内营养制剂。注意记录排便频率与性状变化,避免过度劳累与精神紧张。若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腹痛或便血量增加,须立即就医评估是否需调整治疗方案或住院治疗。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腹部ct能查出肚子里有虫子吗

腹部CT通常不能直接查出肚子里有虫子,但可能发现寄生虫感染引起的间接征象。肠道寄生虫感染主要通过粪便检查、血液抗体检测或内镜检查确诊。

腹部CT对寄生虫感染的诊断价值有限。CT影像主要显示器官结构、肿块或炎症等病变,而肠道内成虫或虫卵因体积小、密度与肠内容物接近,通常难以直接显影。但在某些情况下,CT可能观察到寄生虫感染导致的间接表现,例如肠道壁增厚、肠梗阻、胆道扩张或肝脏脓肿等。这些征象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少数特殊寄生虫感染可能在CT下呈现特征性改变。例如肝包虫病可见肝脏内囊性病灶伴分隔,蛔虫性肠梗阻可能显示肠管内条索状阴影,但这些情况相对罕见且需要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识别。多数肠道寄生虫如蛔虫、钩虫、蛲虫等,CT检查的漏诊率较高。

若怀疑寄生虫感染,建议优先进行粪便寄生虫检查、血清学检测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对于不明原因的腹痛、消瘦或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患者,临床医生可能根据流行病学史和症状开具针对性检查。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吡喹酮片等驱虫药物,并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安全。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