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4次阅读
手足口病可能会导致食欲不振。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症状包括口腔疱疹、发热以及食欲下降,部分患儿可能因口腔疼痛拒绝进食。
手足口病患儿食欲不振通常与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有关。病毒侵袭口腔黏膜后形成红色丘疹或水疱,破溃后产生疼痛感,尤其在进食酸性、坚硬或温度过高食物时疼痛加剧。疾病急性期常伴随38-39℃发热,体温升高会抑制消化酶活性,减弱胃肠蠕动功能。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咽峡部充血肿胀,吞咽时产生明显不适感。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患儿进食意愿降低,每日摄入量可能减少一半以上。
极少数重症手足口病可能累及神经系统,引发脑干脑炎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此时除食欲减退外还会出现频繁呕吐、意识障碍等危重症状。病毒若侵犯肝脏可能造成转氨酶升高,进一步影响消化功能。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可能出现持续一周以上的严重厌食,需警惕脱水风险。
建议家长选择常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刺激性食物。可用吸管减少口腔接触,餐前用利多卡因凝胶局部涂抹缓解疼痛。若24小时拒绝进食或出现尿量减少、精神萎靡,需立即就医。疾病恢复期食欲通常2-3天逐渐改善,可少量多次补充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如营养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