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8次阅读
肝性脑病患者在医生评估后可以输注白蛋白,但需严格监测血氨水平。肝性脑病是严重肝功能异常导致的神经精神综合征,白蛋白输注可能通过调节血浆渗透压改善症状,但过量可能加重氨代谢负担。
白蛋白输注适用于合并低蛋白血症或腹水的肝性脑病患者。肝硬化患者因肝脏合成功能下降,常出现血清白蛋白降低,输注外源性白蛋白可维持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减少腹水形成,间接降低门静脉压力。临床常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输注后需监测电解质平衡及神经系统症状变化。部分研究显示适度白蛋白输注有助于清除血氨,但输注速度应控制在每小时不超过5克。
对于血氨显著升高的急性肝性脑病患者,盲目输注白蛋白可能加重病情。白蛋白溶液中的某些稳定剂可能干扰氨代谢,高渗溶液快速输注会导致血容量骤增,可能诱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严重肝功能衰竭患者输注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或循环超负荷。这类患者需优先采用乳果糖口服溶液、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等降氨治疗,待血氨稳定后再评估白蛋白输注必要性。
肝性脑病患者应定期检测肝功能、血氨及凝血指标,饮食需控制每日蛋白质摄入在0.5-1克/公斤体重,优先选择植物蛋白和乳制品。避免使用镇静类药物,保持排便通畅有助于氨排泄。出现意识改变或行为异常时需立即就医,临床治疗需综合评估肝功能分级、并发症及营养状况,任何药物干预都应在肝病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肝移植后转氨酶升高可能与排斥反应、药物毒性、胆道并发症、感染或血管异常有关。需结合肝功能检查、影像学及活检等明确病因,及时调整免疫抑制剂或针对性治疗。
排斥反应是肝移植后转氨酶升高的常见原因,多发生于术后早期或免疫抑制剂浓度不足时。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可表现为发热、黄疸及肝区不适,需通过肝穿刺活检确诊。慢性排斥反应进展较慢,但可能导致胆管消失综合征。调整他克莫司胶囊或吗替麦考酚酯胶囊的剂量是主要干预手段,严重时需使用甲泼尼龙注射液冲击治疗。
药物毒性如他克莫司、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过量也可能导致肝损伤,表现为转氨酶轻度至中度升高。此时需监测血药浓度,减少剂量或更换为西罗莫司片。部分患者对硫唑嘌呤片代谢异常,易出现骨髓抑制和肝毒性,需及时停用。
胆道并发症如吻合口狭窄或胆漏可引发胆汁淤积性肝炎,转氨酶升高常伴随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显著上升。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能明确诊断,内镜下支架置入或手术修复是主要治疗方式。感染因素包括巨细胞病毒肝炎或细菌性胆管炎,需通过PCR检测或血培养确认,分别采用更昔洛韦注射液或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治疗。
血管异常如肝动脉血栓形成或门静脉狭窄可能导致移植肝缺血,转氨酶短期内急剧升高。多普勒超声是首选检查,确诊后需紧急行血管介入或手术取栓。少数情况下,原发病复发如乙肝病毒再激活或自身免疫性肝炎复发也会引起肝功能异常,需加强抗病毒治疗或重启免疫抑制方案。
肝移植后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监测肝功能及免疫抑制剂浓度,避免自行调整药物。饮食需低脂高蛋白,限制钠盐摄入以预防水肿。出现乏力、皮肤黄染或腹胀时应立即就医,定期复查超声和肝弹性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发症。术后半年内避免剧烈运动,逐步恢复活动量以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