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9次阅读
新生儿出血症可能由维生素K缺乏、凝血因子合成不足、产伤、感染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为皮肤瘀斑、脐带渗血、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1、维生素K缺乏新生儿肝脏储存维生素K不足,母乳中含量较低,导致凝血因子Ⅱ、Ⅶ、Ⅸ、X合成障碍。需立即肌注维生素K1,严重者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2、凝血因子不足新生儿肝脏功能未成熟,凝血因子合成能力仅为成人水平的50%-70%。可通过静脉补充凝血酶原复合物,监测凝血四项指标。
3、产伤因素分娩过程中头部受压或器械助产可能导致颅内出血。需进行头颅B超或CT检查,必要时实施神经外科干预。
4、感染因素败血症等严重感染可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进行血培养检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噻肟,同时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哺乳期母亲应增加绿叶蔬菜摄入,早产儿需常规预防性补充维生素K,发现出血倾向应立即就医。
儿童持续发热不退可能由普通感冒、流感、肺炎、川崎病等原因引起,家长需警惕感染性疾病及免疫异常。
1. 病毒感染家长需注意儿童接触呼吸道病毒可能引起持续低热,表现为鼻塞咽痛。可遵医嘱使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抗病毒口服液、布洛芬混悬液,同时保持室内通风。
2. 细菌感染中耳炎或尿路感染等细菌感染可能导致高热反复,常伴局部疼痛。家长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对乙酰氨基酚栓。
3. 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特征为顽固性干咳伴弛张热,胸片可见斑片影。建议家长配合医生进行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红霉素肠溶片、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治疗。
4. 免疫性疾病川崎病等免疫异常会出现持续高热伴草莓舌,需住院接受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肠溶片、双嘧达莫片治疗。家长发现皮疹结膜充血应立即就诊。
建议家长每日记录体温变化,保持患儿水分摄入,发热期间选择米粥、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过度包裹影响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