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6次阅读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来预防脑梗死,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房颤等血栓高风险人群。其作用机制涉及抑制环氧酶活性、阻断二磷酸腺苷受体、调节血小板活化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1、抑制环氧酶活性阿司匹林等药物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酶-1,减少血栓素A2生成,从而降低血小板黏附聚集。需注意胃肠道出血风险,可联用质子泵抑制剂。
2、阻断二磷酸腺苷受体氯吡格雷、替格瑞洛选择性阻断P2Y12受体,干扰血小板活化信号传导。基因检测可指导个体化用药,避免氯吡格雷抵抗现象。
3、调节血小板活化因子西洛他唑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升高环磷酸腺苷水平,同时具有血管扩张作用,适用于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
4、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双嘧达莫通过增加前列环素和一氧化氮浓度,抑制血小板黏附的同时促进血管舒张,常与阿司匹林组成复方制剂。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需定期监测出血倾向,避免与NSAIDs类药物联用。建议配合戒烟、控制血压血糖等综合管理措施。
6岁儿童抽动症的表现主要有早期短暂性抽动、慢性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复杂抽动行为。
1、短暂性抽动:表现为眨眼、皱鼻、耸肩等简单动作,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1年,建议家长记录发作频率并减少孩子紧张情绪。
2、运动性抽动:可能出现甩手、踢腿等重复动作,持续超过1年,家长需避免责备孩子,可通过感统训练缓解症状。
3、发声性抽动:清嗓、哼叫等声音抽动,可能伴随运动抽动,建议家长保持耐心并避免强化孩子的抽动行为。
4、复杂抽动行为:跳跃、触摸他人等复杂动作,可能影响社交,需及时就医评估,排除妥瑞氏症等神经系统疾病。
家长发现抽动症状应记录发作特点,避免过度关注或制止,保证孩子充足睡眠,必要时到儿童神经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