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神经外科

脊髓损伤怎样恢复排尿?

| 1人回答 | 38次阅读

问题描述:
脊髓损伤怎样恢复排尿?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邵自强
邵自强 中日友好医院 主任医师

脊髓损伤患者恢复排尿功能可通过间歇导尿、膀胱训练、药物治疗、神经电刺激、手术重建等方式干预。脊髓损伤导致的排尿障碍通常与神经传导中断、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膀胱感觉丧失等因素有关。

1、间歇导尿

清洁间歇导尿是国际公认的金标准方法,通过定时排空膀胱模拟生理排尿周期。需使用一次性导尿管,每4-6小时操作一次,保持尿量在400毫升以内。该方法能预防膀胱过度充盈,降低泌尿系感染概率,配合饮水计划效果更佳。导尿前需用肥皂水清洗会阴部,导尿管插入时保持无菌操作。

2、膀胱训练

通过定时排尿反射训练建立条件反射,适用于骶髓以上损伤患者。采用叩击耻骨上区、牵拉阴毛等触发技术诱发排尿,配合流水声刺激。训练初期每2小时尝试一次,排尿时配合Valsalva动作增加腹压。需记录排尿日记监测残余尿量,残余尿超过100毫升需结合导尿。

3、药物治疗

针对逼尿肌过度活动可使用M受体阻滞剂如酒石酸托特罗定缓释片、琥珀酸索利那新片;低张力膀胱可用胆碱能药物如氯化乌拉胆碱注射液。合并感染时需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等抗菌药物。药物需在尿流动力学检查后使用,注意口干、便秘等副作用。

4、神经电刺激

骶神经调节术通过植入电极刺激S3神经根,改善膀胱-括约肌协同性。体外磁刺激则无创激活盆底神经,每周治疗3次,每次20分钟。这两种方法对不完全性损伤效果较好,能减少尿失禁次数,提高膀胱容量。

5、手术重建

严重病例可考虑膀胱扩大术或尿流改道术,如回肠代膀胱术需截取15厘米肠管改造储尿囊。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适用于括约肌功能丧失者。术后需终身随访,监测电解质平衡和上尿路功能。

脊髓损伤患者排尿管理需个体化方案,急性期以保护肾功能为主,康复期着重恢复自主排尿。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均匀分配在6-8点时间段。避免摄入咖啡因及酒精,定期进行尿常规和泌尿系超声检查。家属需掌握导尿技术,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和量的变化,出现发热或血尿立即就医。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哪个年龄段易患帕金森

帕金森病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50岁前发病概率较低,40岁以下发病者较为罕见。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症状,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毒素、神经系统老化等因素有关。

60岁以上是帕金森病的高发年龄段,随着年龄增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退化,导致脑内多巴胺水平下降,引发运动功能障碍。这类患者通常起病隐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单侧手指轻微震颤或动作变慢,随着病情进展逐渐累及双侧肢体,并伴随步态不稳、平衡障碍等表现。70-80岁人群的发病率达到高峰,部分患者可能合并认知功能下降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50-60岁属于帕金森病的早发型阶段,这类患者多有家族遗传倾向或长期接触农药等神经毒素史。相较于老年患者,早发型帕金森病进展相对缓慢,但对左旋多巴类药物更敏感,易出现剂末现象和异动症等并发症。部分病例可能伴随抑郁、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需要综合干预。

40岁以下青少年型帕金森病占比不足5%,多与基因突变直接相关,如Parkin、PINK1等基因缺陷。这类患者症状不典型,早期易被误诊为肌张力障碍或原发性震颤,需通过基因检测和多巴胺转运体PET显像确诊。青少年型患者病程长,药物副作用更明显,部分需早期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手术。

帕金森病的预防需从中年期开始关注,避免长期接触重金属和有机溶剂,保持规律锻炼如太极拳、游泳等协调性运动。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E的坚果和深色蔬菜,控制红肉摄入。出现动作迟缓或持续震颤时应尽早就诊神经内科,通过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等专业评估明确诊断。已确诊患者需遵医嘱规范用药,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结合康复训练延缓病情进展。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