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9次阅读
脑瘤通常可以通过CT检查发现,但检出率与肿瘤类型、大小及位置有关。
CT扫描利用X射线成像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脑部结构。对于直径超过5毫米的实质性肿瘤,如脑膜瘤、胶质瘤等,CT平扫即可观察到异常密度影。若配合碘对比剂增强扫描,可进一步提高血管丰富型肿瘤的检出率,如垂体瘤、听神经瘤等。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占位性病变,周围可能出现水肿带或中线结构移位。对于急性脑出血引起的占位效应,CT诊断灵敏度较高,1小时内即可显示高密度血肿。
部分低密度或等密度肿瘤在CT平扫中可能漏诊,如早期胶质瘤、微小转移灶等。后颅窝肿瘤因颅骨伪影干扰,检出率可能降低。囊性病变或弥漫性浸润生长的肿瘤,需结合MRI提高诊断准确性。对于直径小于3毫米的微腺瘤或脑干微小病变,CT分辨率存在局限。
建议出现持续头痛、呕吐、视力变化等症状时及时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除CT外,MRI在软组织对比度和多平面成像方面更具优势,必要时可联合多种检查手段。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病理活检结果。
颅内肿瘤主要包括神经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和转移瘤等类型,按恶性程度从低到高排列。建议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检查。
神经胶质瘤起源于脑内胶质细胞,是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级可分为Ⅰ-Ⅳ级,其中胶质母细胞瘤属于Ⅳ级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癫痫发作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诊断需结合磁共振成像和病理活检,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替莫唑胺胶囊等化疗药物。
脑膜瘤发生于脑膜组织,多数为良性肿瘤。常见于中老年群体,生长缓慢但可能压迫周围结构。典型症状包括进行性头痛、视力改变或肢体无力。小型无症状脑膜瘤可观察随访,较大肿瘤需行显微外科切除术,部分病例需辅助使用伽玛刀治疗。
垂体瘤起源于垂体前叶,可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两类。功能性垂体瘤可能导致激素分泌异常,如泌乳素瘤会引起闭经泌乳综合征。临床表现包括视野缺损、头痛和内分泌紊乱。治疗选择包括溴隐亭片等药物控制、经鼻蝶窦手术切除或放射外科治疗。
听神经瘤属于良性肿瘤,起源于前庭神经鞘膜。早期表现为单侧耳鸣和听力下降,后期可能出现面神经麻痹。诊断主要依靠增强磁共振检查,小型肿瘤可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大型肿瘤需行枕下开颅肿瘤切除术。术后需关注平衡功能康复训练。
转移瘤是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经血行转移至颅内形成,属于继发性肿瘤。常见原发灶包括肺癌、乳腺癌等。患者可能出现多发占位症状,病情进展较快。治疗需结合原发肿瘤情况,可能采用全脑放疗、靶向治疗或姑息性手术,同时需要控制脑水肿症状。
颅内肿瘤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饮食需保证充足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限制高盐高脂食物。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若出现头痛加重、意识改变等紧急症状,须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