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0次阅读
艾滋病潜伏期具有传染性。潜伏期患者虽无症状,但病毒仍可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染他人,传染概率与病毒载量、传播方式等因素相关。
1. 传染途径性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包括无保护性行为;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具、不规范医疗操作;母婴传播可通过胎盘、分娩或哺乳传染。
2. 病毒载量影响潜伏期早期病毒复制活跃时传染性强,晚期病毒载量降低但仍有传染风险。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传染概率。
3. 高危行为多性伴侣、静脉吸毒等行为会大幅提升传播风险。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能有效阻断传播。
4. 检测与预防定期HIV检测可早期发现感染,暴露后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物能降低感染风险。避免歧视并普及防护知识是关键。
建议高危人群每3-6个月进行HIV抗体检测,发生暴露后立即就医评估阻断治疗需求,日常坚持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
发生一次高危行为感染艾滋病的概率较低,实际风险与{暴露方式、{病毒载量、{黏膜完整性、{阻断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1、暴露方式:无保护肛交风险最高,阴道性交次之,口交风险极低。破损皮肤接触感染者体液可能传播,完整皮肤接触无风险。
2、病毒载量:感染者处于急性期或晚期时病毒载量高,传播概率显著增加。规范抗病毒治疗可使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基本无传染性。
3、黏膜完整性:生殖器溃疡、宫颈糜烂等黏膜破损会大幅增加感染风险。月经期性行为可能因宫颈口开放导致风险上升。
4、阻断措施: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物可降低80%以上感染风险。正确使用安全套能有效阻隔病毒,破损或脱落则保护失效。
建议高危行为后2-6周进行HIV抗体检测,窗口期可能出现发热、皮疹等急性期症状需及时就医。日常应避免共用针具、确保安全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