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3次阅读
新生儿甲亢可通过抗甲状腺药物、β受体阻滞剂、对症支持治疗及密切监测等方式干预。该病多与母体甲状腺抗体经胎盘转移、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垂体TSH分泌异常或基因突变等因素相关。
1、药物治疗甲巯咪唑可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普萘洛尔用于缓解心动过速,严重病例需短期使用碘剂。所有药物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避免过量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
2、抗体清除母体TRAb抗体阳性者需监测抗体水平,部分患儿需血浆置换或免疫球蛋白治疗。该类型甲亢多为暂时性,随抗体代谢可逐渐缓解。
3、支持治疗维持体温稳定,少量多次喂养保证营养,必要时静脉补液。心率超过160次/分或体重不增时需住院监护,警惕甲状腺危象发生。
4、病因筛查检测TSH受体抗体基因突变,超声评估甲状腺体积。持续性甲亢需排查McCune-Albright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部分患儿需终身治疗。
家长需每日记录患儿进食量、睡眠时长及心率,避免包裹过厚诱发高热,母乳喂养者母亲应复查甲状腺功能。多数新生儿甲亢在3-12周内逐渐缓解,但需定期复查至甲状腺功能稳定。
新生儿呕奶可能由喂养姿势不当、胃容量小、胃食管反流、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拍嗝处理、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
1、喂养姿势不当哺乳时婴儿头部过低或含接不良易吞入空气。建议家长采用半竖立位哺乳,喂奶后保持婴儿头高脚低体位15分钟。
2、胃容量小新生儿胃呈水平位且容量仅5-7毫升。家长需少量多次喂养,单次奶量不超过30毫升,间隔2小时哺乳一次。
3、胃食管反流可能与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全有关,表现为进食后喷射性呕吐。可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混悬液、西甲硅油乳剂、铝碳酸镁颗粒等药物。
4、幽门狭窄因幽门肌层肥厚导致梗阻,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加重呕吐。需超声确诊后行幽门环肌切开术,术后配合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胃肠功能。
家长应记录呕吐频率与性状,选择防胀气奶瓶,哺乳后竖抱拍嗝10分钟。若出现体重不增或胆汁样呕吐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