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5次阅读
肾炎发展为尿毒症的概率较低,实际风险与病理类型、治疗依从性、基础疾病控制等因素相关。
1、病理类型IgA肾病或膜性肾病等慢性肾炎进展较慢,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病理类型风险相对较高。
2、治疗依从性规范使用降压药、免疫抑制剂并定期复查可显著延缓肾功能恶化,自行停药或漏诊会加速进展。
3、合并症管理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未达标者肾衰竭风险增加。
4、生活习惯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会加重肾脏负担,适度运动及低蛋白饮食有助于保护残余肾功能。
建议肾炎患者每3-6个月监测肾功能指标,出现水肿、尿量减少等症状时及时就医评估。
肾衰宁颗粒的部分代谢产物会通过大便排泄。药物成分经肝脏代谢后,部分残余药物及代谢产物可通过胆汁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
1、药物代谢途径肾衰宁颗粒中的大黄、丹参等成分经肝脏代谢后,部分代谢产物通过胆汁分泌进入肠道。
2、肠道排泄机制药物代谢产物与胆汁混合后,随消化过程进入大肠,最终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3、肾脏排泄为主该药物主要经肾脏通过尿液排泄,大便排泄仅占少部分代谢产物。
4、个体差异影响排泄比例受肝功能、肠道菌群状态等因素影响,不同患者可能存在差异。
用药期间若发现粪便颜色异常,应及时咨询医生,避免擅自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