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3次阅读
染色结肠镜是一种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使用特殊染料对肠黏膜进行染色的技术,主要用于提高肠道病变的检出率。染色结肠镜的技术主要有靛胭脂染色、亚甲蓝染色、卢戈氏碘液染色等方法,适用于早期结肠癌筛查、炎症性肠病评估、息肉性质鉴别等情况。
染色结肠镜的操作流程与普通结肠镜类似,但在检查过程中会通过喷洒导管将染色剂均匀喷洒在肠黏膜表面。靛胭脂染色能够突出黏膜表面的微小凹陷和隆起,使平坦型病变更易被发现。亚甲蓝染色可被肠黏膜吸收,有助于判断细胞异型程度。卢戈氏碘液染色主要用于食管检查,但也可用于结肠黏膜的糖原检测。染色过程通常需要3-5分钟,染色剂会随着肠蠕动自然排出体外。
染色结肠镜相比普通结肠镜具有更高的病变检出率,能发现更多微小平坦病变,对早期结肠癌的诊断价值较高。染色后可以更清晰观察病变的边界和表面结构,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染色技术还能提高活检的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部分染色剂具有代谢活性,可反映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染色结肠镜的检查时间略长于普通结肠镜,但总体安全性良好。
染色结肠镜适用于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长期炎症性肠病患者、既往发现结肠息肉者以及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检查前需要做好肠道准备,确保肠道清洁度达标。染色剂可能引起短暂的黏膜刺激感,但严重过敏反应罕见。染色后可能出现短暂的大便颜色改变,属于正常现象。建议检查后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促进染色剂排出。如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