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8次阅读
月经前后通常可以练瑜伽,但需根据个体身体状况调整强度与体式。
月经前一周至月经初期,部分人群可能出现轻度水肿、乳房胀痛或情绪波动,此时适合选择舒缓的阴瑜伽或哈他瑜伽,避免过度挤压腹部的体式如船式或深度扭转。这类低强度练习有助于放松骨盆区域肌肉,缓解经前紧张综合征。月经后期随着激素水平回升,可逐步恢复流瑜伽等动态练习,但高温瑜伽可能加重脱水风险,需谨慎选择。
存在严重痛经、经量过多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情况时,应暂停倒立、核心力量训练等高强度体式。子宫腺肌症患者需避免会阴过度用力的动作,盆腔炎急性期则禁止任何瑜伽练习。部分调息法如风箱式呼吸可能刺激子宫收缩,经期前三天不建议尝试。
建议练习前补充适量碳水化合物维持血糖稳定,使用加厚瑜伽垫缓冲关节压力。若出现头晕、腹痛加剧需立即停止,经期持续超过7天或出血量异常增多时应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日常可增加含铁食物摄入预防运动性贫血,保持每天1500-2000毫升温水饮用。
来月经与体重存在关联,体重过轻或过重可能影响月经周期及经量。
体重过低可能导致下丘脑功能抑制,减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引发闭经或月经稀发,常见于过度节食、营养不良或运动量过大的人群。体重过重则可能因脂肪组织过多导致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干扰排卵功能,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增多或多囊卵巢综合征。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抵抗也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加重月经紊乱。
短期内体重波动超过一定幅度可能干扰激素平衡,例如快速减重会降低瘦素水平,抑制促黄体生成素脉冲分泌,导致黄体功能不足。而短期内体重增加可能通过胰岛素抵抗和雄激素转化增加,诱发无排卵性月经。部分人群对体重变化的敏感性存在差异,遗传因素如肥胖基因可能放大体重对月经的影响。
保持体重在合理范围有助于维持正常月经周期,建议通过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波动幅度,避免极端减重或增重。若出现持续月经异常,需排查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潜在疾病,必要时进行激素水平检测和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