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 心律失常

心源性心脏病怎么检查出来

| 1人回答 | 44次阅读

问题描述:
心源性心脏病怎么检查出来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倪新海
倪新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

心源性心脏病可通过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心肌酶谱检查和动态心电图监测等方式诊断。心源性心脏病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肌病等原因引起。

1、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源性心脏病的基础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问题。该检查无创且快速,适用于筛查心肌梗死、心房颤动等疾病。心电图异常可能表现为ST段抬高、T波倒置等特征,但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认。

2、心脏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成像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能直观显示心室壁运动异常、瓣膜病变或心包积液。对于心力衰竭、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等疾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检查过程中需配合医生调整体位,通常无须特殊准备。

3、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导管注入造影剂显示血管狭窄程度。该检查属于有创操作,需局部麻醉,适用于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检查后可发现血管堵塞、斑块形成等病变,为支架植入术提供依据。

4、心肌酶谱检查

心肌酶谱检查通过血液检测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指标,辅助诊断心肌损伤。心肌梗死发作后3-6小时即可出现指标升高,具有较高特异性。需注意溶血、剧烈运动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5、动态心电图监测

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连续记录24-72小时心电活动,捕捉阵发性心律失常或无症状心肌缺血。检查期间患者需佩戴便携设备并记录日常活动,避免接触强磁场。对心悸、晕厥等症状的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确诊心源性心脏病需结合多项检查结果,日常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遵医嘱定期复查心脏功能,必要时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吸烟者应尽早戒烟,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危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危害包括呼吸功能进行性下降、心血管并发症、全身炎症反应、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及急性加重风险增加。该疾病可导致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理改变,严重时可能引发呼吸衰竭或肺心病。

1、呼吸功能下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导致气道阻塞和肺泡结构破坏,表现为持续性气流受限。患者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初期仅在活动后气促,后期静息状态下亦感憋闷。典型症状包括长期咳嗽、咳痰,肺功能检查显示FEV1/FVC比值降低。这种不可逆的肺功能损害会逐渐影响气体交换效率。

2、心血管并发症

长期低氧血症可诱发肺动脉高压,增加右心负荷并导致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出现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等右心衰竭表现。同时慢性缺氧会刺激红细胞增多,增加血液黏稠度,提升血栓形成概率。部分患者会合并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加重心血管系统负担。

3、全身炎症反应

该疾病伴随的慢性系统性炎症会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介质,可能引起骨骼肌消耗和体重下降。部分患者会出现骨质疏松、代谢综合征等全身性损害。这些炎症因子还可能通过血脑屏障影响认知功能,增加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发生概率。

4、生活质量降低

进行性呼吸困难会导致患者活动耐力显著下降,日常洗漱、穿衣等基本活动都可能诱发气促。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问题常见,社交活动和社会角色功能逐渐丧失。约半数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和家庭照护压力会进一步恶化生存质量。

5、急性加重风险

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等因素易诱发急性加重,表现为症状突然恶化需调整治疗方案。每次急性加重都会加速肺功能衰退,住院患者死亡率可达10%。反复急性加重还与心血管事件、肺炎等严重预后相关,是导致医疗资源消耗的主要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严格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冬季注意保暖防感冒。建议进行缩唇呼吸等肺康复训练,维持适度有氧运动改善心肺功能。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出现痰液变脓或气促加重时应及时就医。饮食上保证高蛋白摄入,少量多餐避免饱食后呼吸困难。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