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染科 > 传染科

登革热出血的临床特点

| 1人回答 | 58次阅读

问题描述:
登革热出血的临床特点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卢成瑜
卢成瑜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登革热出血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和牙龈出血等症状。当发现这些症状时,患者应尽快就医,以便获得及时和有效的治疗。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常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患者在感染期间,免疫系统受到病毒攻击,可能导致血管壁受损,进而引发出血症状。
1、皮肤黏膜出血:登革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是皮肤黏膜出血。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病毒攻击导致血管壁受损,血液渗出到皮肤和黏膜下层。这种出血可能表现为皮下出血点或瘀斑,患者可能会感到皮肤上有不明原因的红点或淤青。
2、鼻出血:鼻出血是登革热患者可能出现的另一个症状。这可能是因为鼻腔内的毛细血管脆弱易破裂,也可能与患者体内的凝血功能障碍有关。鼻出血虽然看似常见,但在登革热患者中可能预示着更严重的出血倾向。
3、牙龈出血:牙龈出血可能是由于口腔内的炎症反应或患者体内缺乏维生素C等原因造成的。登革热患者如果出现牙龈出血,可能需要注意口腔卫生,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营养补充和治疗。
除了上述症状,登革热出血还可能表现为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等其他出血情况。面对这些症状,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可以有效减轻症状并防止病情恶化。
登革热出血症状的出现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患者应尽早寻求专业医疗帮助,以确保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蚊虫叮咬,也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措施。希望大家在了解这些症状后,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腹外疝是腹股沟疝气吗怎么治疗

腹外疝不一定是腹股沟疝气,腹外疝包括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等多种类型。腹外疝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使用疝气带、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通常由腹壁薄弱、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引起。

1、生活方式调整

减少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有助于降低腹内压,避免便秘和慢性咳嗽可减少腹腔压力骤增。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减轻腹部脂肪对腹壁的压迫。日常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屏气动作,睡眠时抬高臀部可能缓解不适。

2、疝气带使用

临时性使用疝气带可压迫疝环防止疝内容物突出,适用于年老体弱无法手术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尺寸,长期佩戴可能导致皮肤磨损或肌肉萎缩。疝气带不能根治疾病,仅作为过渡性措施。

3、开放疝修补术

传统手术通过切开疝囊还纳内容物后缝合修补缺损,可能使用聚丙烯补片加强腹壁。术后需卧床1-3天,3个月内避免负重。适用于各类腹外疝,复发率较低但创伤较大。

4、腹腔镜疝修补术

微创手术通过小切口植入补片修复缺损,具有恢复快、疼痛轻的优势。术后6小时可进食,1周后恢复轻工作。不适用于巨大疝或既往腹部手术史患者,需全身麻醉。

5、组织修补术

直接缝合疝环周围健康组织而不使用补片,适用于儿童脐疝或小型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率相对较高,但避免异物植入相关并发症。需严格限制活动1个月促进组织愈合。

术后应保持切口清洁干燥,2周内避免淋浴。逐步恢复日常活动,6周内禁止提重物。高蛋白饮食促进伤口愈合,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定期复查监测复发迹象,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长期管理需控制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疾病。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