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血管外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回事

| 1人回答 | 67次阅读

问题描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回事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马烈
马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主任医师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由于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的血栓,可能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和严重并发症。主要与血流缓慢、血管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有关,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手术干预。
1、血流缓慢
长时间卧床、久坐不动或下肢活动减少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淤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例如,手术后患者因活动受限,或长途旅行中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都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建议适当活动下肢,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必要时使用弹力袜促进血液循环。
2、血管损伤
外伤、手术或静脉穿刺等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凝血机制,形成血栓。例如,骨折或严重创伤后,局部血管受损,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聚集,容易形成血栓。预防措施包括避免不必要的静脉穿刺,术后尽早活动,促进血管修复。
3、血液高凝状态
某些疾病或生理状态可能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强,如癌症、妊娠、口服避孕药或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例如,癌症患者体内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增加血栓风险。建议高风险人群定期检查凝血功能,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
4、治疗方法
抗凝治疗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法,常用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溶栓治疗适用于急性期血栓,通过药物溶解血栓,常用药物有尿激酶和阿替普酶。手术干预包括导管取栓和静脉滤器植入,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血栓脱落风险高的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通过改善生活习惯、预防血管损伤和控制血液高凝状态,可以有效降低血栓风险。若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或皮肤发红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肾动脉狭窄降压药物

肾动脉狭窄降压药物可通过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方式治疗。肾动脉狭窄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原因引起。 1、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可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这些药物对肾动脉狭窄患者相对安全,不会显著影响肾脏血流。氨氯地平常用剂量为5-10mg每日一次,硝苯地平为30-60mg每日一次,非洛地平为5-10mg每日一次。 2、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可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输出量来降压。美托洛尔常用剂量为50-100mg每日两次,比索洛尔为5-10mg每日一次,卡维地洛为12.5-25mg每日两次。 3、利尿剂: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螺内酯可通过促进钠和水的排泄降低血压。氢氯噻嗪常用剂量为12.5-25mg每日一次,呋塞米为20-40mg每日一次,螺内酯为25-50mg每日一次。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雷米普利在单侧肾动脉狭窄时可谨慎使用。依那普利常用剂量为5-20mg每日一次,贝那普利为10-20mg每日一次,雷米普利为2.5-10mg每日一次。 5、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氯沙坦、厄贝沙坦在单侧肾动脉狭窄时可谨慎使用。缬沙坦常用剂量为80-160mg每日一次,氯沙坦为50-100mg每日一次,厄贝沙坦为150-300mg每日一次。 肾动脉狭窄患者应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2g。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骑自行车,每周至少150分钟。定期监测血压和肾功能,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损害肾脏的药物。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