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9次阅读
外耳道炎和中耳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病位置、常见症状、病因和治疗方法四个方面。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的炎症,中耳炎是中耳腔的感染。
一、发病位置外耳道炎病变位于耳道口至鼓膜之间的外耳道。中耳炎病变位于鼓膜内侧的中耳腔。
二、常见症状外耳道炎主要表现为耳道内剧烈疼痛、瘙痒和渗出,牵拉耳廓时疼痛加剧。中耳炎以耳深部胀痛、听力下降和耳鸣为主,可能伴有发热。
三、主要病因外耳道炎多因污水入耳、挖耳损伤导致细菌或真菌感染。中耳炎常继发于感冒、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
四、治疗方法外耳道炎以局部清洁和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为主。中耳炎需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严重鼓膜穿孔需行鼓膜修补术。
出现耳部不适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掏耳或用药,保持耳部干燥有助于预防耳部感染。
外耳朵痒可能由耳垢堆积、过敏反应、外耳道感染、耳部皮肤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清理耳垢、抗过敏治疗、抗感染治疗、皮肤护理等方式缓解。
一、耳垢堆积耳垢过多可能刺激耳道皮肤引起瘙痒。日常可使用温水清洁外耳廓,避免使用棉签深入耳道,以免将耳垢推入更深部位。
二、过敏反应接触洗发水、染发剂等过敏原可能引发耳部湿疹样改变。需避开过敏物质,严重时可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等抗过敏药膏,合并感染时需配合莫匹罗星软膏控制炎症。
三、外耳道感染细菌或真菌感染可能导致耳道红肿渗液,常与掏耳损伤或进水有关。需保持耳道干燥,细菌感染可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真菌感染可用克霉唑滴耳液,严重时需口服头孢克肟等抗生素。
四、耳部皮肤病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疾病可能蔓延至耳部,伴随脱屑或渗液。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局部使用他克莫司软膏调节免疫,配合水杨酸软膏软化角质,慢性期可用紫外线照射治疗。
日常需避免频繁掏耳,洗浴时佩戴耳塞防止进水,过敏体质者减少接触金属耳饰,若瘙痒持续加重或出现听力下降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